在车站售票大厅排队等候买票、在银行营业厅里排队办理业务、在商场超市排队结账……这些排队场景人们已是见怪不怪,但在农贸市场排队买菜,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件稀罕事。
在杭州仙林苑农贸市场二楼,就有不少忠实的粉丝,多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大清早便在三家菜摊子前排起长长的队伍买菜,成了仙林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三家菜摊子到底有何魅力,让顾客如此青睐?
铁杆粉丝心甘情愿排队
昨日早上8点45分,记者来到仙林苑农贸市场二楼,看见东边的3个蔬菜摊位前已是人头攒动,马大嫂们拎着菜篮子,排起了长队。
104号摊主徐大姐的摊位前约有8人在排队买菜,徐大姐忙得不可开交,连汗也来不及擦。顾客俞阿姨说:“徐大姐的菜很新鲜,我专门到她这排10多分钟的队买菜。”
卢阿姨也夸道:“有些摊主的菜在上架前,已经过一道道流程,不那么新鲜,中间环节你赚点我赚点,价格也不便宜……而徐大姐的菜好就好在新鲜、价格实惠。”
在另一头,91号92号摊主“阿明”,也拥有大批粉丝。与徐大姐摊位不大,仅一人忙里忙外不同,阿明的摊位面积大,销售的蔬菜种类多达20多种,还有两个人帮忙打下手。
“阿明的菜啊,不仅新鲜,价格也比其他摊位便宜,我就习惯到他这来买菜。”在一旁挑菜的黄先生赞不绝口。
除徐大姐和阿明外,96号摊主徐亚生也是该市场卖蔬菜的三大明星之一。直到早上10点,3家摊位前的粉丝们才渐渐散去。
阿明认为“吃亏是福”
3位“卖菜明星”中生意最好的是高个子经营户阿明,谈到有什么秘诀让“粉丝”排队买菜,来自滨江区长河镇的他强调说:“主要是诚信经营。”
阿明一边摆放着蔬菜一边笑着解释:“我举几个例子吧,有一次一位老买主来买菜,菜价刚好是一元,她就给了我一个硬币。可她却说给了我10元,等着找零。我还给她10元钱,让她回去好好想想。第二天她把10元钱还给我,说她记错了,原来那10元钱被老公拿走了。还有一位老顾客买走了一个葫芦,一会返回来说买的葫芦忘了拿走,尽管我知道他搞错了,但我还是再给他了一个,过了一会顾客又回来,说原来是自己放在买鸡的地方了。”
“别人都说我傻,但我常说‘吃亏是福’,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以顾客为上帝。”
阿明说他们卖的菜除了自己种的,还有从亲戚、邻居那里收来的,拿来时全是干菜,不加水。一般下午去摘,第二天一早开卖。到10点左右,阿明摊位前的菜就开始以“优惠价”“打折价”促销卖了,如茄子10点前还卖3.5元/斤,10点后降至3元/斤甚至更低。每天卖光,不留隔夜菜。
老徐夫妇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96号摊主老徐和妻子是嵊州人,现在住在滨江西兴镇。看着摊位上零星的几根小玉米,记者好奇玉米为何这么少,老徐的妻子任大姐笑着说: “300斤玉米半天时间不到都卖完了,就剩这么几个了。”
任大姐说自己种了很多年菜,如今地少了,不少菜是从邻居那里收来的,顾客特别喜欢农民自己种的菜。
正说着,老徐十分自豪地拿出了由市工商局下城分局和杭州市下城区市场协会奖励给他的“二零零七年度诚信经营户”的牌子。他说做生意要讲诚信。
徐大姐卖菜从来不加水
记者去采访104号摊主徐大姐时,她摊位上方的菜已基本被抢购一空,特别是刚摘下的一大袋青菜早已不见了踪影。尽管如此,仍陆续有顾客前来询问。一位顾客要买玉米,徐大姐很仔细地剥开玉米,并把头部不太饱满的玉米切掉一小段再卖给顾客。顾客满意地离开了。
面对记者,徐大姐很低调,不愿接受采访。而旁边卖腌菜的老板介绍,徐大姐的菜是从九堡拿来的,有些是邻居种的,很新鲜且从来不放水,放了水的菜一斤就能多卖好几毛钱呢。所以早上很早就有人排队来买,十分畅销。
楼上楼下菜价不一样
除上述原因外,市场经理高敏还道出了其他奥秘:“通常来说,农贸市场的二楼是比较难做的。为吸引客户,二楼的蔬菜比一楼便宜,基本上所有蔬菜都便宜0.5元/斤左右。而且尽量引进一些自产自销的菜,市场对其进行抽检。”
记者比较了一下同一品种的菜价,发现楼上这3家明星店的蔬菜,和楼下确实存在价格和品种上的差异,如剥皮茭白楼上3.5元/斤,楼下5元/斤。另外,冬瓜便宜0.2元,玉米便宜0.5元,紫茄子便宜1元。
的确,一般顾客都习惯在一楼买菜,为此二楼的蔬菜摊主要花心思推出自己的经营秘方,才得以吸引顾客舍近求远。
尽管有人不服气,认为“顾客排队买菜是杭儿风,看人家排队也凑热闹买,结果人越聚越多”。但阿明的好朋友兼帮工曾先生不以为然:“杭儿风过去就没了,可这里却是数年如一日排队买菜,如此执着岂是‘凑热闹’三个字能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