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武陵门外西大街15号 这地址很可能是我表哥留给在高雄的后人的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0-06-20 06:33   

■《一封来自台湾高雄的寻亲信》后续

6月14日,杭州市邮局凤起路投递部,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寻亲信。收信人为“浙江省杭州市武陵门外西大街15号之丁 倪毓英的子孙”;寄信人为“高雄市一心二路61号15F之3 倪跃轩 倪秋星”。信封上还特地注明是“寻找祖先的信”。邮局工作人员花了两天都打听不到这个老地址,希望快报能帮忙找到收信人,完成台湾同胞的寻亲心愿。

消息见报后,很多读者来电提供线索——

曾住在西大街12号的李阿姨说,15号这个老地址位置相当于现在的海华大酒店靠北边的三岔路口这里;“倪毓英”有可能就是15号一位老太太的名字——大家都叫她“外婆”,叫她儿子“小娘舅”,当年她家有个五六岁的小外孙经常拿小金马、珍珠等零碎宝贝出来玩,最后都玩丢了……

一位90岁、曾住在15号隔壁的洪大妈说,15号住了3户人家,这3户都是亲戚朋友,15号那位“外婆”有可能就是收信人“倪毓英”,但老早不在世了。

但记者在武林派出所翻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西大街”相关的户籍登记簿,均没有找到倪毓英的名字。而那位“外婆”名叫俞文英,其夫姚少鲁是塘栖望族之后,一家人在西大街15号居住超过40年(详见本报17日A06版、18日A09版)。

收信人会不会叫“丁倪毓英”

前天,富阳市灵桥镇新华村的倪毓佩来电:信上说是武陵门外西大街15号之丁 倪毓英的子孙,很有可能“丁倪毓英”才是收信人的全名。

“在富阳倪姓宗谱里,确实有一支是改姓“丁倪”的,这一支目前所知已不足300人;我是1967年出生的,是毓字辈,在我之前出生的毓字辈至少有四五百人,最大年纪的如果还在世,至少超过130岁了。”

倪毓佩是修谱名家,17岁起就在族里长辈支持下,修撰了他们这一房的家谱;2003年又续修了合族的家谱;他主编的《倪氏源流》下月即将出版;同时他还是“天下倪氏宗亲会”的常务副会长。

倪毓佩说,“丁倪”之姓的由来,有个“一子二姓,永不忘本”的故事——

灵桥镇礼源境内,有座叫“大功祭”的小山,是一位名叫倪大功的倪姓祖先的一处“祭产”(为家族共同继承的财产)。

“大功祭”对面有三个自然村:丁家坎、丹竹口和凤仪台。丁家坎的人基本上姓丁,但好多人家的老蒸笼上、桌椅上又有另外一个姓:倪。

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凤仪台倪家来了一个出嫁到丁家坎的女儿,还抱了个一周岁的儿子,是几世单传的丁家独苗。一天傍晚,家里烧了一锅“麦塔果”(麦粉做的一种点心),她抱着儿子用筷子夹了一个尝味道。儿子看到“麦塔果”高兴得一扭,从母亲的手中滑脱,跌入滚烫的锅中……

母亲思念儿子,天天痛哭。出了这么大的事,她再也不肯回夫家,也不敢回夫家了。

倪大功四世单传,深知此事的严重,无奈与痛惜之下,做出了一个艰难而痛苦的决定:把长子倪学圣送给丁家做儿子,改名丁启祥,但仍继承倪家的祭产;其后代若外出或取得功名,须用倪姓,亡故后仍启用倪姓。

“‘一子二姓,永不忘本’,这是倪家三房长子长孙倪学圣或者说丁启祥留给子孙的一条家训。倪学圣的后代也传到了第十四代,大部分姓丁,但却用和倪家一样的辈分用字。而且,在2003年倪家续修家谱时,这些人仍全体入倪氏家谱,作为倪氏的一个分支而存在。

“丁倪一支有迁到杭州、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在老家已无至亲的均没有回来归宗。目前仅本地、宁夏、北京的丁倪后人归宗。在家姓丁,外出姓倪,是祖训。北京有一家,父亲以丁为姓,后来他儿子考上大学,在国家机关工作,以倪为姓,儿子的单位曾因父子姓氏不同,还特地写信到富阳来核实过此事。”

倪毓佩说,他手上有全国各地最齐全的倪姓大宗谱,如果是富阳一脉,那查找起来就更精准了。毓字辈有好几支迁到杭州,都失散了,没有回来归宗。如果能联系上寻找祖先的那两位高雄倪姓后人,希望他们提供更多关于祖籍、亲友、经历、辈分等相关信息。

这个地址可能是我表哥留给在高雄的后人的

前天下午,姚仲达老先生来电,说他就是西大街15号的后人——姚少鲁和俞文英的小儿子——也就是当时邻居们提到的“小娘舅”。

“小娘舅这个称呼几十年没有人这样叫我了,在你们报纸上看到,真当亲切啊!”

姚老出生于1942年,是著名精益生产管理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现在住在余杭的盛世嘉园,身材高大,腰板挺直,双目有神。

“我父亲是1984年去世的,母亲是1992年去世的,我大哥92岁了,是新中国第一代导弹专家,也在杭州。我们一家在西大街15号住了近40年,但没听说过有叫倪毓英的人。在我们之前,15号住的是日本人。我们的房子,楼下是一个房间、一个饭厅、一个厨房,楼上是两个套间。房子右面就是浣纱河,人们都在那里淘米洗菜。每年西湖放水时把很多鱼带到河里来,我们还拿小篮子捞鱼吃呢!

“刚看报道,我想是不是写信人把名字弄错了?把我妈妈俞文英写成了倪毓英?我姑妈和我表哥确实一直在高雄,我表哥名叫何乃盛,以前是国民党的空军。解放前,他特地带我姑妈跑到我爸爸工作的《申报》馆,向他道别,之后他们就去了高雄。表哥前两年去世了,之后就再也没有高雄来的消息。

“昨天,我又问了广州的二姐。她回忆说,当年去台湾的,除了姑父一家,还有姑父姐姐一家,而这位姐姐嫁的人正是姓倪。

“二姐还说,姓倪的这户人家,留在杭州的亲人,当时是住在清波门附近的,后来听说搬到上海去了,也不知道是否确实,总之是失去了消息。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表哥通过各种办法找到我家,当时我们家还住在西大街15号。所以我们姐弟猜测,是不是表哥把这个地址告诉了他的亲戚、台湾的倪姓后人。所以倪姓后人写信到这个地址,来试着寻找他们家族的人——毕竟,除了这个地址,他们可能已经没有任何线索了。”

姚老说,倪家和他家说起来也是远亲,他也愿意尽力来帮忙寻找倪家人。不过,这封信该怎么处理?是继续寻访清波门附近的老邻居;还是先给高雄这个地址回封信,说明情况?还是由他来代拆,看了内容再帮忙寻访老亲戚?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魏奋  编辑:罗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