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劳模聚会,左起,岑幼花,陈荣材,孙竟成,陈时银,金国明,周根生。记者 朱丹阳 摄
昨天10:59,周女士来电:八堡这里的圆梦园小区里住了一个上世纪50年代的浙江省劳动模范,今天中午,他们家要搞一个聚会,来的都是当时评上的劳模,有的还是国家级的,他们当时一起开过会,后来失去联系了,这次总共有6个人,五十多年了,第一次聚会。
记者刘兆亮核实报道:八堡圆梦园小区住的劳模叫周根生,1954年,他荣获浙江省劳模称号。
当时,他是杭氧车工,只有25岁。杭州最早的一次劳模大会上,有5个工业系统的劳模和他一个小组,吃住在一起,还一起讨论“自己的技术怎样革新,中国怎么能赶得上外国发展。”
大年初六,在周根生撮合下,当年这5个劳模终于在他家聚齐。他们是,陈荣材(86岁,浙江汽车运输公司司机、全国劳模)、孙竟成(79岁,杭氧工人、全国劳模)、岑幼花(75岁,棉纺厂工人、浙江省劳模)、金国明(78岁,杭州橡胶厂技术员、市级劳模)、陈时银(77岁,杭氧车工、市级劳模)。
当年,他们相聚时都只有20多岁。周根生笑着说,都是“草根”劳模,文化程度都不高,有的是小学文化,有的边工作边读夜校,但在一线工作肯吃苦,肯动脑子,钻研技术革新。
中午在周家聚餐,上清蒸黄鱼这道菜时,陈荣材拿着筷子吆喝孙竟成,“老孙,吃啊,1956年在北京开劳模大会,最好的菜是红烧鲤鱼,还没这条黄鱼大呢!”
孙竟成吃了一口,点点头:对的,北京西苑饭店嘛,早餐每人分到几颗花生米、一块拇指大小的腐乳、一小撮榨菜,馒头放开吃,然后就去中南海怀仁堂听邓小平总书记作报告。
陈荣材说,当时他是长途车司机,开一辆六缸福特32座汽车,跑南京、芜湖这条线,能评上劳模,全凭自己创造的几个数字——
大修里程:26万公里(同类汽车一般跑10万公里就要大修);安全驾驶36万公里(当时路况差,这个安全数字相当高);车轮胎寿命延长50%;100公里用油16升(当时一般用28升)……
谈到车,金国明指着周根生家一辆捷安特自行车的轮胎说,钢圈里肯定有个弹性钢丝扣件,那是他搞出来的,几十年了,还在用。
“当时,橡胶轮胎装进钢圈里,缺气了或者气多了,车子正骑着,轮胎会滑掉。上海自行车厂研制了钢丝扣件,效果还是不太好,我做过轧钢厂工人,又转行做橡胶,就弄出了一个有弹性的钢丝扣件,藏在钢圈里,随着橡胶收缩,收放自如,当时毛风光嘞,全国都来我们杭州橡胶厂学习,现在技术有改进,但还是我那个原理。”
周根生说,他只有小学文化,主要业绩是发明空心钻,“原先给车床打孔,全国都是一个办法,直接凿个洞,中间的材料都废了,我研制出空心钻,孔也能打出来,钻出的那块圆形或柱状铁块,正好做其他配件,一举两得……现在不都还用着嘛!”
岑幼花是棉纺厂织布的,手控梭子又快又好,织出布匹也是质好量大。她根据自己的身体协调性,改进梭子位置与大小,再通过手指灵活控制。
“现在都机械自动化了,当年自创的手控梭子技术,就像搞艺术,不枯燥。退休后,我把它演变成打腰鼓手法,经常带着一帮老人打腰鼓锻炼,这个也算是织布技术创新运用吧,所以,创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岑幼花对着50多年前的劳模“战友”,笑着说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