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里,笔者如大多数家长一样,再次化身“剁手族”为孩子各种买买买。不过,昨天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则新闻令我们有些不开心:据报道,最近江苏、上海、沈阳等多地抽检发现,大部分童鞋抽检不合格,特别是网购童鞋成为“重灾区”。此消息一出,家长们都焦虑不已:为何又是儿童产品不合格?
无独有偶,浙江省质监局近日也发布了包括童车、童装、学生用品等在内的产品市场反溯抽检结果,其中,童车产品不合格率最高,买样47批次,2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达61.7%;童装买样50批次,17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4.0%。
更让人绝望的是,除了以往的“重灾区”廉价网上商品,此次被爆出的不合格产品中,还不乏售价达265元的儿童滑板车、399元儿童推车等等,这些也不算便宜的、以往让人觉得放心的商品。
所以,这样的情况才更令人忧心——家长们还能放心购买儿童商品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被曝光的产品毕竟属于少数,大多数商品还是好的。但是和成人相比,儿童消费者本来就属于“弱势群体”,再不对儿童用品严格把关,如何对祖国的未来交代?毕竟,这些被爆出的不合格项目如童装的“纤维含量”“耐干摩擦色牢度”,童车的“可预见的合理滥用”“突出部件”屡屡“榜上有名”,危害甚大。
其实,以当前的技术手段来说,完全可以避免发生质量问题,说到底还是缺乏产品安全意识,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缺乏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这种危害儿童的行为,最终也将危害到儿童用品厂家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经常听到厂家会抱怨国内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消费者消费升级了,厂家的生产能力、质量意识是否也进行了“升级换代”,提供了相应的供给侧改革呢?
让人失望的是,目前仍有一些企业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往小了说,这是一种短视乃至“自杀”的企业行为。往大了说,这是缺乏匠心精神,甚至不愿用创新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样的企业家,这样的制造商,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不会有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快对儿童产品标准的制定和升级,让生产厂家“有据可循”。同时,对其生产过程要加强监管力度,打消厂家的侥幸心理。
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