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的现实与泡沫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7-24 07:35   

暑假里,媒体上夏令营的广告铺天盖地,“素拓营”,“减肥营”,“辅导营”、“游学营”,“各种营”让家长们眼花缭乱,难以选择。如何能让孩子真正学有所获,也成了家长们头痛的难题。

夏令营起源于美国。1861年夏天,一位来自康涅狄格州的教师肯恩率领孩童进行为期两周的登山、健行、帆船、钓鱼等户外活动,来均衡孩童身心。“肯恩营队”每年八月在一座森林的湖畔集结,持续进行了十二年之久。

由此可见,在最初的观念中,夏令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课堂教育的一种良好补充,而公办教育机构则是夏令营最主要的组织方。

如今,夏令营已经变成了一种高度商业化的项目,更多的民间机构参与其中,也让这个行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结交朋友”、“陶冶性情”此类公式化的语言仍旧被这些商业机构广泛使用,但家长们似乎被动地被一股盲目力量裹挟着,去追逐大众视野中的好东西,却渐渐遗忘了夏令营这一教育模式的初衷。

现在,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高费用的游学夏令营,让心智尚不成熟的年幼孩童,乘着飞机去英国牛津、美国哈佛这类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走马观花”,也有一些商业机构,打着公办教育的旗号,专门搞极端的“吃苦教育”、“军事化训练”。北京就有一所挂着大学名号的军事夏令营,一个月的军事费用需要上万元,号称培养“未来领袖”。

正是因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被商家们一再利用,贵族化、极端化的风气在这个行业愈演愈烈,“未来领袖”这类看似可笑的口号也变得理直气壮了。

相信大部分的家长还希望夏令营中能够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段宝贵珍藏,而不是将夏令营演变成孩子们的“第三学期”。所以,不要让那份夹杂着盲目、恐慌、虚荣的期盼,成为孩子们的负担,童年很短暂,愉快健康的成长,要比多背几个单词多跑几所大学有意义得多。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裘净婧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