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6小时“死而复生” 宋卫平连夜撰文回应破产传言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1-11-03 06:50   

昨日清晨,当许多人睡眼惺忪地踏上上班路,他们也许不会知道,绿城曾经在子夜时分被宣告死去,又在微博帖子的激烈交战中生还。

前晚8点左右,一位未经实名认证的网友在微博上称“传言绿城申请破产”,该消息立刻被疯狂转发,并引来杭城多家媒体向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求证。昨日凌晨4点,不堪流言滋扰的宋卫平连夜撰写千字长文,在绿城官方微博上公开澄清“破产”传言。

这已经是绿城一个多月来第四次“被倒下”。9月12日,某体育专业报头版刊登消息,称“海航出价30亿人民币收购绿城集团,若敲定,绿城队也将迁往海南,不再是浙江球队”;9月23日,路透社又有消息称,中国银监会正在调查绿城的房地产信托业务,在香港上市的绿城中国股票当日大跌16.23%;9月28日,宋卫平接受杭州某报采访的内容,被断章取义为绿城要“直接把价格降到底,所有的房子都卖完,以后就不再做房地产了”,又一次成为全国各大媒体的重磅新闻。

时隔一月余,负面传言再次来袭,尽管只是微博上一句捕风捉影的话,但绿城的反应显然要比前几次要迅速得多。除了在电话或短信中辟谣,更在6小时之后便做出官方的澄清。同时,也许害怕绿城追究法律责任,那位始作俑者在微博发出一小时后已自己进行了删除。

在许多人看来,限购限贷的新政策,对于产品主要面向多套房拥有者的绿城,更像是一次“精准打击”。所以,自此轮调控以来,关于绿城快撑不住的小道消息没有断过。不过,事实上绿城经过2008年的危机,已经通过合作拿地、代建等方式逐渐转型,将风险进一步分散;尽管遭遇行业性的难题,绿城的营造模式和物业管理仍然活力十足,土地储备又多属优质,对各种资本有不小的吸引力,并不像一些人想象得那样轻易会轰然倒下。一次次的负面传言,都一再被证明不靠谱。

传言本身更像一场闹剧,有趣的其实是各方的反应。昨日,在微博上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开发商、地产从业者和部分绿城业主力挺绿城,而一些经济学家、年轻人和普通市民则为绿城“破产”叫好。

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公开表示“对绿城有信心”,并称网上流传的“绿城向滨江转让杭汽发项目股权”完全是无中生有。著名地产人孙宏斌也在微博中称,刚刚在无锡买了绿城的香樟园,以表示对绿城的支持。他说:“绿城的产品是最好的,如果价格合适,可以买。”

经济学家马光远则是坚定的“倒绿派”。 他在评论宋卫平的官方回应时说:“一个公司,面对市场,不愿意放弃暴利思想,不愿意降价求生存,却以倒闭破产来威胁,这是哪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给惯出来的毛病?”而大部分普通网友,对绿城“破产”也持看笑话的态度。

绿城的“被破产”是一个风向标,它预示着随着调控的逐渐深入,地产业已步入极度深寒,用“风声鹤唳”来形容并不为过。正如宋卫平所言:再持续一段时间,中国的很多房地产商恐怕就真的要面临倒闭的状态。

绿城为何成为房价的“雷峰塔”?

记者观察

文/杨广宏

每当楼市调控进入实质性阶段,“绿城倒下”就是一个长盛不衰的娱乐话题。在这个史上最严酷的楼市冬天,坏消息来得尤其频繁。从上个月的“海航30亿收购绿城”、“银监会调查绿城信托”到昨晚的“绿城申请破产”,消息出处或正规或不靠谱,但每次都被疯狂转发转载,并引来大批网友的喝彩。一个民营企业的生或死,为何如此撩动社会的神经?

现在看来,作为一个储备土地均价全国最高的开发商,绿城在普通民众心中已成为高房价的代名词,因此也承载了太多的象征意义。由高墙和保安封闭起来的绿城小区,花树纷繁,廊庑连属,宛若都市中的世外桃源;但对错失地产黄金十年的人而言,它更像一个堡垒,代表着阶层的固化。绿城倒下,即意味着高房价体系的崩溃——至少在许多人看来是如此。

作为一个中国最优秀的地产企业,绿城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为何一再成为负面情绪的发泄口。首先,在2009年的楼市癫狂中,绿城频频高调出手“天价地”,新开楼盘多创出区域价格新高,间接加剧了无房者的痛苦。其次,绿城楼盘是温州炒房客的最爱,令人炫目的升值神话,使其成为炒房利益链条上醒目的一环。最后,每次调控绿城都坚持“不降价”,扮演着高房价最后守护人的角色。

当然,绿城自有其苦衷。如果没有大批的央企、国企或港企的疯狂争夺,绿城也许无须以“天价”购买土地;而大量的高价地储备和营造上的高投入,导致绿城的利润率常年游走于9%左右的低水平,现阶段降价的空间有限。另外,绿城的企业文化讲求与业主的“情感维系”,不降价部分是出于对老业主感受的照顾。

本来,企业选择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高端市场,并没有错;绿城从富人手中聚拢的财富,大部分也以土地财政或税费的形式进入再分配,间接改善了城市的公共福利。但在房地产泛意识形态化的中国,这或多或少要背上一些原罪。中国的高房价体系,本来就是由政府、银行和开发商共同构筑的,开发商虽难辞其咎,唱的毕竟不是独角戏。

当年,因周边居民盗取刻有经文的砖石,雷峰塔轰然倒下,被鲁迅先生引申为象征着“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终结”。许多年后重新审视,这更像一次文明的灾难,而雷峰塔对其象征的事物并未有实质性影响。同样,当情绪越来越多地主宰了一些人的判断时,我们应该想想:如果绿城倒下了,世界真的会因此变得更美好吗?

从绿城“被破产”说起

宋卫平

11月1日,子夜,有记者致电,问我:“绿城是申请破产了吗?”按时髦一点的说法,这真是个冷幽默。我笑,也颇为无奈。

在此调控深秋,绿城似乎成了一些人眼里的风向标。绿城现状如何,这大概是很多人心头急不可耐要探知的一个题目,由此传出了些风言风语。我愿意把这些传言理解为大众对绿城的关注和爱护。所以,深夜发文,意在感谢诸位,也向大家报道,绿城目前一切尚好。

对绿城而言,这些谣传听来虽令我们有些不适,但却也令我们觉得,此刻有必要跳出自身视野,看看整个行业的生存境遇。秋日天凉,并非只笼罩一城一池,今日由于调控严厉遭遇生存困境的,是中国整个房地产行业。

大约一个月前,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已经说过,其实绿城无需引起大家如此大的担忧。一方面,绿城在努力抓销售,另一方面,我们有腾挪的余地,可以出让一部分项目的股权解决资金上的问题。绿城对危机并非没有预案,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我们可控范围内。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与行业一起,度过寒冬。绿城离破产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此间,无论如何,我们决不放弃绿城所秉持的理念,走正道,尽人力,听天命。

但显然,并非所有的房地产商都能和绿城一样幸运,有其腾挪的空间。眼下房地产业的普遍情况是:量价齐跌,市场萎缩,各地库存大量积压,中小房地产商岌岌可危。照此境况,再持续一段时间,中国的很多房地产商恐怕就真的要面临倒闭的状态。这句话是不是危言耸听?业内人心中自有明镜吧?

企业左右不了市场,正如人力不能真正战胜天命。对于企业来说,命运只有两个字:生、死。无他。我们所能探讨的,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如何找出一条活路,穿越寒冬。

今天我将这个问题提给自己、提给行业内人士,也提请有关部门审视,是想强调,市场若一直处于如此萧条状态,停留于谷底,恐怕一些企业真就会走上绝路。销售不畅,加上信贷紧缩,一个最符合逻辑的推断就是企业过不了年关。届时,有的企业或许申请倒闭,有的则是开发商跑路,更有甚者,怕有更多的悲剧要发生。然而,我们却又不能回避,在房地产行业的河流里,那些原本稚嫩而可爱的虾米,它们能经得起更长久的考验吗?

另外,我们上下游产业链上的那些兄弟,那些建材商,那些施工队,那些等待工钱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兄弟们,这是个多大的人群?这个人群是否需要我们去认真考虑他们的生计?此外,如果房地产行业真的像一些人猜测的那样,全线萎顿,房价大幅下降,那么,那些受益于改革开放而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资产会缩水多少?30%,还是40%?50%?如此缩水,他们可以接受吗?前段时间,由于退房潮引发的业主闹事,固然于法于理是不对的,但将心比心,我们是否应给予情感上的理解呢?

今日今时,绿城的难处,是整个行业共同的难处。但绿城一直在奋力前行,也希望整个行业可以渡过难关。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抱有信心,对中国人民以勤劳致富,用奋斗改变生活的理念抱有信心,只要这两点是事实,那么我们就可以坚定地说:绿城仍然要坚持我们的理想,为城市创造美丽。我们依然要向客户解释、说明、展示我们的产品的价值所在;我们依然恳请客户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我们依然以绿城三万员工为后盾,不论明天风景如何,都鼓足干劲,做最有耐心、最努力、最持续的坚持。

我们相信,政府可以把握大局,站在更高远的立场上为整个房地产行业谋生路。一切,都有改善调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或许会经历一些苦痛,但最终,我们相信所有的努力都应该得到回报。相信,天道酬勤,这,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杨广宏  编辑:何鲁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