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北岸,之江路和复兴路之间,有条化仙桥路。街道很宽,人却不多。半个月前,老李在街上找了铺面开起茶庄。
茶庄左右两个邻居,一个美容美体,一个足疗按摩,都是大手笔大门面,老李的小门脸夹在两者之间很不起眼,招牌也只有简简单单两个字——茶谊。
茶庄很小,设计得简单干净,两边木架上大多是一饼一饼的普洱。老李笑容满面递上名片,上面印的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营销一部雄鹰支部经理。名片背后有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保险可以助您洒脱对待人生重大危机……
老李16年前开始卖保险,是杭州乃至中国第一代保险推销员。许多当年并肩冲杀开疆拓土的同伴,如今已是公司高层,这一点老李看得很开,他说自己骨子里是个极其自由散漫的人,现在的状态才是他一直想要的生活。“我这人特别爱玩,开茶馆也主要是玩,交朋友,如果真当成饭碗那就累了……”
1986年,老李从杭大中文系毕业,那时候大学生找工作完全不用愁,而且是铁饭碗。可老李宁可在外面摆地摊也死活不肯进机关,把他爸气得半死。后来他又自作主张当了保险推销员,差点被他爸赶出家门。
老李骨子里虽有文人的闲散,但真正做事还是有股钻劲狠劲,他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必须做20个陌生拜访,以后不管刮风下雨,再苦再累都逼着自己完成。
有些人天生擅长交际,一扎进人堆就如鱼得水,事实证明,老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举个例子:卖保险头两年的一天晚上,老李回家路上碰到一个女人自行车坏了,热心的老李挽了袖子上前帮忙修车,一边动手嘴也不闲,车子修完也把自己代理保险产品讲了一遍,第二天女人就签约成了他的客户……上世纪90年代,当大多数人一个月还拿一千左右工资的时候,老李的月收入就有两三万了。
老李说,2004年以前,他手头的客户就有将近两千,那时卖保险主要是以量取胜。后来年纪渐大精力有限,慢慢转向求质,客户朝高端发展。现在他的核心客户,数量虽不及原来十分之一,但基本都是大老板级的,非董即总,每年花十几二十万买保 险的有一大批。
我这人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老记不住人家名字。我也知道这是社交大忌,也一直为此苦恼。但老李的名字我默念了两遍就记住了:李德华——老李+刘德华。看来记东西不能死记,要用些技巧。
知道老李,是前几天饭桌上一个朋友讲起的。朋友知道我刚开始跑公司新闻,就向我推荐了此人。朋友说,老李这人十分有趣,可以算是杭州保险业的一个人物,现在他自己花钱租房雇人开了个小茶庄,不为挣钱,是找个和客户朋友联谊交流的场所。朋友还说,5月26日,老李的茶庄要搞第一期活动,讲座主题是金融投资。
前天下午,我慕名前去拜访老李,顺便旁听了一下他的沙龙聚会。
我问老李:保险这种东西,不管谁去卖,产品其实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那些老板只认你,能成为你的长期客户?
老李说:“推销产品其实就是推销自己,人家接受你了,差不多也就接受了你的产品。”
老李文科出身,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对世界政局经济形势金融财经宗教哲学诗词歌赋都有钻研,推销保险之余和对方一聊,往往就能产生心灵碰撞,让老板们一下感觉如遇知音。
老李还说,做推销,最高境界是要忘了自己的推销员身份,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没有人能拒绝一个全心全意为他着想的人。”
比如,老李有个客户很想炒房,老李便把自己对杭州楼市的研究心得和他分享,一发现合适房源还主动约他一同去看。后来客户房子买了,升值了,朋友交上了,保险也就卖出去了。
我又问:人家买你的保险,是不是因为是朋友给面子?既然这些老板这么有钱了,还需要买保险吗?
老李先打了个比方:古代皇上三宫六院,佳丽三千,他自己根本用不过来,为什么还要这样?其实就叫资产配置。(这个比方我一直没搞懂,皇上的后宫和买保险到底有啥关系?)
老李又举了第二个例子:见过航空母舰吧?厉害不厉害?它也需要有护卫艇,也需要救生船,干吗?风险始终都是存在的。这些年光我知道的,一夜之间生死两界倾家荡产的事不要太多,钱越多其实风险越大,丘吉尔说过,保险就是保证你在未来一个不可知的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