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慢读杭州
 
 
尺牍书法格式鉴定法(上)
2019-05-10 11:07:54杭州网

前不久的2019年4月7日,刚刚在绍兴出席中国书协主办的《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的开幕式,观摩并发表了对王羲之一门书法尺牍、魏晋书风与刻帖之间关系的观点,还接受了视频采访。4月24日,又在南京出席《明代名贤尺牍集》的新书发布会和学术座谈会。短短两周之间,两个重要学术活动,都与尺牍书信有关,实在是有缘匪浅。于是想到应该来梳理一下这个“尺牍”即书信文化的来龙去脉。

“书”“信”之别

今天我们所提的“书信”,按宋代欧阳修的说法,是指“其事卒皆吊哀候病,叙暌离,驰通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的手札文书。古典文学中的掌故如“鱼雁传书”“雁书两三行”;再到成语中的“书”,即指今天的信札。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汉晋时代,古人文字中的“信”,却是指“使节”即“信使”。古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使”即可称“信”也。寄花如寄书札,即代指寄信,送信者即“使”也。但在此中,鱼雁传书之“书”,却是指“信札”即物;而“信”之本字却是指传递信札的使节即人和其行为。它与我们现代汉语的“信”指物而“书”指写信之人的行为,在用法上好像正好相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云:“(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这里的“信”,是指信使的行为而不是求和信函本身。直到唐代中期,“信”才指函札书信而不再指信使的人即使者了。而“书”指信札,只要看一下古文名篇中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例子甚多,书即“信”也。《报任少卿书》其实是“回复任安少卿的信”之意。又比如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称“书”称“记”不称“信”,这些都是极好的例子。

书札尺牍之格式

书札尺牍有自己约定俗成的格式。如授受之间,必须有称呼,因人而异。如对上的师长、父母、上司,必须要用敬语。对平辈的同事朋友兄弟、对下的学生子侄等等,都有不同的习惯用语以及抬头、空格的程式要求。

一封尺牍书信,最前端的上款写收信(呈书)人,最尾末处的下款署己名,中间为叙事述文。这是目前我们最习惯的做法。但这是明代以降的通常做法。在汉魏直到唐宋之际,书信的格式是在前端先写自己姓名,在最后处才书受信人的上款名讳。或在开始时先署己名以明所出,再书对方名讳。总之,是拆信第一时间先须明白是谁的来信。比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做法,是先起首“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是自己的名字在前,让拆信者一展卷还未言事即先知是谁的来书。而在文尾则有“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的自谦式敬语。三国曹丕为大文学家,有《与朝歌令吴质书》,开头即为“五月十八日,丕白”,信尾又“行矣自爱,丕白”。不仅仅是曹丕,还有曹植《与杨德祖书》,书前起首“植白,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至书尾又有“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又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起始“康白”,书尾“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这些例子,都证明在魏晋时期,起首署已名,收尾再署己名,乃是通用格式。其后在传世的二王法帖中,如《初月帖》起首“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收尾再署“羲之报”;《丧乱帖》起首“羲之顿首”、王珣《伯远帖》起首“珣顿首顿首”等等,也都是同一惯例。

尺牍书信格式之变迁

在中古时代的尺牍书信格式转换,其实是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是尺牍内文没有受书人对方名款。竹木简牍时代自不必言,纸帛时代,是极小极窄的纸幅(竹木简形式沿循而来的窄长条)先具名自陈,再书写内文,最后仍署自己姓名以示表敬和谦抑恳切。而对方收书人的名款,不在内纸,而是写在作为信封的小麻布(麻纸)袋上,正面书对方尊名,因为是封皮上已有明书,内芯里当然可以不写。所以前汉的许多尺牍记载,是没有对方受信人名字的。到了汉末魏晋南北朝,文明礼仪渐渐要求更高了。于是在冒头署名以示谁人所呈一目了然的实用要求之外,又在书札末端再署已款。头上之署是明确送信主体,以清辨识;尾后之署则是自谦自抑以示尊重;故而头尾皆列,不厌其烦。所谓“礼多人不怪”之意也。

随着尺牍书信封皮作用的逐渐转换,尤其是尺牍封皮只为示名即一次性用完而尺牍内容在文字上却有史料保存价值(当然也有书法审美价值),封皮与内页一旦分开,仅看内页文字,并不知道受信对象是谁?从保存收藏的角度看,当然会很不方便。西汉末年有陈遵,“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见《汉书》卷九十二《陈遵传》)。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与人尺牍”,是竹简木牍还是纸帛。但不管如何,封皮上有“主”的名字,而内页则无。如果只“藏弆”内页,并不会知道这个“主”是谁;这“荣”也就无从谈起。

从六朝到唐宋,尺牍书写格式丕变。起首仍然是自家姓名,以示发出的主体,而收尾也仍然有作为自谦的署款及“叩上”、“顿首”、“敬具”、“谨泐”、“恭启”、“再拜”之敬语。但在署款之后,另起一行抬头(通常是最尾行)会题上款即对方名讳。造成卷尾最后一行顶格是对方名字,或也是以此为突出、显著而示尊重。

最早开始有这样的倾向的,是唐代。初盛唐时王维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仅仅尾款署“山中人王维白”。但到中唐白居易有《与元九书》。这是一篇超长的信函尺牍。洋洋洒洒、滔滔不绝,请注意:起首是“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白居易说给元稹“微之足下”。发信和收信两造都出现了。至收尾时又来一遍,不过语调上抒情味浓:“微之!微之!知我心哉?乐天再拜。”主客发收关系清晰且收录齐备。不再是西汉之时尺牍书写的无主无客只顾传输内容;也不像曹丕时代的有主无客格式,而是在行款格式上有主有客互为呼应。这种现象,可以被推为第一阶段。

也就是说,在古代书画鉴定立场上说,如果我们看到一件古尺牍比如魏晋时期的王羲之各书札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陆机《平复帖》以下,只要是发现尺牍起首写对方收信人名字的,必不真。因为汉魏到两晋南北朝时,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格式与习惯。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伯远帖    编辑:钟一鸣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图库
西藏:纳木错...
亚洲美食节灯...
如此春光 那...
欧盟主题灯光...
第九届北京国...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辅警队长心中的“警察梦”
2019中国公民警校少年警校发展论坛在杭
买东西就怕被忽悠 杭州的这一做法帮助消费
杭州滨江天然气用户免费更换橡胶管
公交车遇"咸猪手" 杭州姑娘"防狼"举动
“链动山水浙江、骑享诗画湾区” 201
萧山打造健康产业高地 全球生物医疗大咖都
暖心!少女深夜报警称想自杀 接警员劝导9
“有车有房”发帖求助 求助平台协议藏“玄
陪读陪出"致富经"!毛坦厂代陪读家长年入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

痛惜!巴黎圣母院大...

俞飞鸿深情诠释《在...

武林之夜•中国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