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对话五千年的良渚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7-28 06:29   

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杭州日报 记者 熊艳

“十几年弹指一挥间,从城墙的发现到对城内外的全面了解,一路走来直到今天申遗成功,要感谢太多人的共同努力。”回想良渚考古飞速发展的这些年,刘斌感慨良多,“尤其是良渚管委会的领导们:张炳火书记、吴立炜主任、严国琪局长、王寿昆局长等,还有祁自立等我的技工兄弟们。”

日前,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齐聚故宫“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作为良渚古城重要考古发现和申遗的全程参与者,刘斌也跟随文物来到北京。五千年前的都城与五千年后的都城遥相望,刘斌感慨颇多:“上下五千年,北京对话五千年良渚,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记者:你与良渚有着怎样的缘分?

刘斌:1985年8月,我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时浙江并不是考古热土,但时任系主任、后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告诉我:长江下游是个独立区域,文化面貌单纯,做考古是块好地方。我从1986年就参与反山遗址的发掘,1987年又参与瑶山遗址的发掘,2007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也是我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作为从事良渚考古30多年的考古人,我比任何人都高兴。

记者: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刘斌:良渚是几代考古人一点点挖出来、研究出来的文明。这一切来之不易,是中国考古人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干出来的。申遗成功后,我也特别怀念已故去的浙江考古所牟永抗先生、上海博物馆黄宣佩先生等前辈,特别是我的老师张忠培先生,在良渚文化保护研究上给予了很大帮助和指导,并在良渚申遗中出了很多力。

记者: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和水利有很大关系?

刘斌:“大禹治水的传说”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关系。大禹治水后,按《史记》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万国”说明当时有很多小国家,都说“大禹治水之后定九州”,这意味着水利工程对于国家文明产生的重要性。良渚人治水比大禹治水要早1000年,这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体系,由11条水坝组成的水库有14平方公里。为什么很多国家的文明产生都跟治水有关系?因为治水需要上下游的许多地方联动,需要有人通过一种和平的手段,形成社会组织和一种联盟式的组合,形成一股凝聚力,从而也需要推举领袖……这是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者:良渚古城遗址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刘斌:考古学界对文明是有界定的,文明的产生就意味着国家的产生。在人类发展史上,迄今5000年左右进入到国家社会的,最早有古埃及,有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等。按照史书记载,中国是迄今4000年左右进入国家社会,按照考古来认识殷墟遗址则是迄今3500年左右。作为古老的东方民族,我们国家的产生是不是跟人家同步?这也是良渚古城遗址备受关注的原因,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意味着得到国际学术界的真正认可,意味着5000年前的中国在长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组织是不亚于同时期的埃及和西亚的。当然,良渚仅代表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大禹治水完后还“会诸侯”和“万国”呢,所以考古界认为,中国的文明应该像满天星斗一样,每个区域都有自身优秀的文化。

记者:现在良渚遗址是朝着什么方向在挖掘?

刘斌:目前良渚真正在挖掘的部分可能还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十分之一,良渚遗址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是尼罗河三角洲的一倍,良渚古城遗址只是代表它的都城,我们还在江苏、上海以及浙江嘉兴等地发现了不少高等级墓葬,这块核心区所有人的生活和信仰生活是一样的,他们像一个民族一般连为一体。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长江下游就是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接下来,我们重点将围绕都城,以长江下游1000公里范围,把“良渚大遗址”弄明白。

记者:良渚玉琮在陕西、广东和四川等地也出现过,古代交通不发达,是怎么运到这么远的地方的呢?

刘斌:虽然不知道古代良渚时期的人是怎么沟通交流的,但通过文物、通过考古,却能反映出那时候他们是有文化交流的。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版图虽大,但我们却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及生活方式,这些与早期文明交流应该有关系。

记者:良渚玉器在故宫展出,您是怎样的心情?

刘斌:良渚玉器在故宫展览也有特别的意义,这个展览最早就是故宫已故院长张忠培先生在2014年提出的。故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象征的宫殿群,良渚是五千年文明的起点之一,这是两个世界遗产的相遇;北京是如今首都,良渚古城遗址是5000年前的首都,这样的互动能让观众比较直观地看到五千年的一脉相承,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加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意义非凡。

记者:作为考古遗址类的世界遗产,可以说是“挖出来”的是世界遗产,良渚申遗对于国内类似遗址的保护和申遗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刘斌: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做好保护。从1986年发掘反山遗址时,我们就考虑到保护,当地政府也很给力,每发现一个重要的遗址都进行了保护。如果没有保护,挖完就把东西拿走,现场被毁掉、盖房子,就不会有今天良渚这样完整的遗存呈现出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熊艳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