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申遗成功,一部分来自国际专家到良渚遗址进行的现场评估,现场确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护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依照:申遗文本。
如何赢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英文名ICOMOS,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委托)专家的心,如何让老外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这是一件有难度的事。
2012年,良渚申遗正式启动,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良管委)委托了一位老朋友——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负责,名誉所长陈同滨主持,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编制良渚申遗文本,历时5年,总页数5330页。
从“文明”到“复杂社会”
陈同滨是杭州人,也是2000年《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主持人。8年前,西湖申遗本文正是她和团队打造的。
如何定义良渚,陈同滨曾经有过纠结。
除了“早期国家”,申遗文本中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要素,还有一个关键词:复杂社会。
对陈同滨来说,良渚申遗文本的突破口,也跟这个词有关。
2017年,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ICOMOS的三位考古专家——Douglas Comer(D.考莫尔)教授、Michael Pearson(M.皮尔森)教授和 Rima Hooja(莉玛·胡贾)博士,正在北京参加红山文化遗址申遗的研讨会。良渚管委会邀请三位专家,来杭州良渚遗址看看。
三位专家给陈同滨提了一个建议:不要简单使用“文明”这个词来描述良渚。他们的建议是用“复杂社会”这个词。
按照西方物质文明指征,文明有三个标志:城市、金属、文字。这套已经沿用多年,在中国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中国的早期文明未必适用于这种标准。刘斌说,这也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存在的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将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而忽视了中华文明形成之前还存在着多个区域文明。第二个误区是将中原文明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唯一代表,而以中原文明的形成作为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第三个误区是以青铜器、文字作为判断文明的绝对标准,而将未发现青铜器、未破译文字的文化摒除出文明之列。”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教授认为,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到达文明国家的要求。“良渚文明”成为了个例,它挑战了过去对于国家文明三要素的固有观念。文明的标准,不应成为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
其实,估计考古学界早已开始反思,开始摒弃这些早年归纳出来的标准,比如提出了“复杂社会”的概念。这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复杂社会”这个概念与国际对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