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逯海涛
7月1日开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网友戏称垃圾分类“逼疯”了上海人。不只是上海,到2020年底,包括我省杭州、宁波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都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这次上海实施的垃圾分类引发诸多热议,干湿垃圾分类之细让人惊叹。比如,喝剩的奶茶、吃剩的小龙虾该如何正确分类?透过网络热传的段子,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各界对垃圾分类的高度关注。这次上海推行的垃圾分类被称为“史上最严”,个人如果违反分类规定最高将被处以200元的罚款,单位混运混装的最高可罚5万元。无论是细致的分类还是实打实的处罚,都透露着这样一个信号:上海推行垃圾分类有着坚定的决心。
推行垃圾分类,要有决心。垃圾分类在我国已经提出20年,包括杭州在内的不少城市都已经在推行。然而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6月28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6个重点城市2018年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仅占38.3%。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是意识不够。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设施不足。目前大部分城市还只能做到在投放环节配备分类收集的设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环节的设施配备普遍不足,垃圾“先分后混”问题还没有明显改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上到下树立起做好这项工作的坚定决心。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重大隐忧,必须拿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改善下一代生活环境的责任感,真正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决心,还要有恒心。垃圾分类被称为“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非常艰巨和复杂,必须持之以恒,直至养成习惯。一些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公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比如,德国人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垃圾分类的教育,大学里也有垃圾处理的相关课程和专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德国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5.6%,成为全球垃圾分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小到你我举手投足之间就能完成;它更是件大事,做好了,我们才能给下一代留下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