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不设垃圾桶倒逼居民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小区各有高招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6-12 07:17   

钱江晚报(记者 施雯 杨茜 孙晶晶 通讯员 陈道亮 金琰 王芹)

“我也想把垃圾分类做到位,但是没那么多时间。玻璃瓶、旧电池,乱扔也不好,但收废品的不收。”

“我们小区的垃圾,大家都是混倒在一起的,我分类真的有用吗,垃圾混在一起还能循环利用吗?”

类似的想法和抱怨,很多杭州市民都有过。

垃圾分类遇到的尴尬是:复杂的垃圾分类老百姓接受不了;因为分类不到位,资源循环再利用也玩不转。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把垃圾分类做到位?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兵分三路,走访了杭州各大城区,找到不少高招、妙招。

上城小营巷:没有垃圾桶,垃圾不落地

昨天中午11点,环卫工徐师傅骑着电动三轮车,穿梭在市中心的小营巷。车上放着黄绿两只垃圾桶,一只投放易腐垃圾,另一只投放其他垃圾。

这里大多是平房,200多户居民很多都住了几十年。

在一扇大门口,徐师傅停了车。门口放着两袋垃圾,他并没有直接扔进垃圾桶,而是戴上手套,打开垃圾袋,在里面翻着,看到塑料制品,放进“其他垃圾”那只桶,冷饭残羹都倒进了“易腐垃圾”那只桶。

“现在啊,垃圾不落地了,但是居民的垃圾分类还没有那么仔细,我们都要掏出来再挑挑拣拣的。”徐师傅说。

小营巷的环卫工都练就“眼观六路”的本领。三轮车车速不快,徐师傅观察着道路,只要看到垃圾袋,就会停车。

钱报记者跟着徐师傅绕了一圈,发现小区里竟然没有一只垃圾桶。

中午一个小时,算是“加班”。一般来说,每天早上6:30-8:30,晚上6:30-8:30,社区里的环卫小车就会定时收垃圾。徐师傅说,他从2010年开始就这么干了。

2010年,杭州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率先成为“垃圾不落地”试点。

那时候,小营巷里还有垃圾房。“每天垃圾都要堆到垃圾房门口,也有些居民习惯随意堆在门前墙边,天一热臭气熏天不说,苍蝇到处飞,环境真的很差,每天环卫工都要清扫好几遍。周围临街的商铺还会到这里偷倒垃圾,我们就想着试行垃圾不落地,让居民们开始有意识地做些改变。”小营巷社区卫生委员朱凌翔说。

虽然试行“垃圾不落地”之前,社工专门上门对每户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支持率高达85%以上,但是想让居民改变一直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社区老年人比例超过6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但是,很难也要改变。社工们不断上门宣传,还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尽可能让大家都能形成习惯。

将近10年的蜕变,成效如何?

“因为垃圾分类了,我们看到一个更好的环境。”社区居民孙大妈说。

另一位居民金大伯也表示,这是环保意识的培养,“我64岁,年纪不算大,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做起来还是有点难度,我就教他们,也希望他们改变。”

朱凌翔说,现在大部分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增强了,也会定时定点地投放垃圾。还有小部分人,他们的工作还在继续。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施雯 杨茜 孙晶晶 通讯员 陈道亮 金琰 王芹  编辑:郑海云
返回
同时引入就地餐厨垃圾处理机,日减量成效40%左右。垃圾分类遇到的尴尬是:复杂的垃圾分类老百姓接受不了。那时候,小营巷里还有垃圾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