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通讯员 杨文龙 沈乐毅 记者 余丽)
通过创新土地制度供给和要素保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为平台,杭州积极探索以西湖双浦三墩、建德市大洋镇和临安天目山镇周云村为典型代表的“全域整治、整镇整治、整村整治”三种整治模式,对农村“山水林田路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坚持试点先行
近年来,杭州市土地整治共修建农村机耕路4595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118万亩,新增耕地8万6千亩,复垦建设用地1万7千亩,所产生的各类土地指标价值达到300多亿,这些指标的产生,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要素保障,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坚持试点先行,形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路径。
根据各地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实施三类试点:在城市周边,西湖双浦以优化国土空间为核心,开展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的试点;在集镇改造地区,建德大洋以美丽城镇建设为核心,开展了整镇整治模式的试点;在远郊农村,临安天目山镇周云村开展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通过农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流转,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分类试点、示范引领,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点带面、全域推广。淳安下姜村依托红色基因,讲好了新时代农村故事;余杭良渚通过“文保+农保”,传承了农耕文化;建德葛塘村通过土地复垦、盘活存量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这些鲜活的基层实践经验,充分说明了面对农村土地问题和困局,基层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活力,更是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坚持重点重抓
到2020年,全市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00个以上,组织编制500个以上村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58万亩,建成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6万亩,垦造耕地和旱地改水田5万亩,复垦农村建设用地1万亩,这是杭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四项工作成了重点:抓空间布局,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农村各类用地结构,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抓农地整治,按照“集零归整、保优调劣”的原则和“田成片、路相连、渠成网”的标准,统筹推进各类农地的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化创造条件。抓存量盘活,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整治、复垦与再利用,优化保障农村建设需要。抓生态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的要求,推进拆违控违、田园清洁、矿山复绿、治水剿劣等工作,统筹山体水网同步修复整治、改善农村宜居环境。
坚持难点突破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由土地整治向规划管控和空间治理转变的一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供给,也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良性延续。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杭州新农村的发展带来新引擎。
在整治过程中,杭州着力避免“片面追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大拆大建和建新不拆旧、基层大规模负债、引入社会资本建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等四种倾向。全面厘清“环境账、生态账、保护账、民生账、经济账”五本账,科学把好“目标关、选址关、规划关、质量关、政策关”五个关,努力做好土地整治“+多规融合+规模流转+盘活存量+生态修复+惠及民生”等五篇文章,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