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入选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
钱江晚报 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杨琳惜
5月18日,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开幕式。
当天,最吸引眼球的当属中国博物馆行业最高奖——“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揭晓,良渚博物院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陈列当选“十大”。
2018年,全浙江的博物馆共举办展览超2000个,教育活动10000余场,吸引观众突破6000万人次,但要位列全国最优秀、最具特点的展览前十强,竞争是很激烈的。浙江这位入选者,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有一个数据可以参考:去年,钱报记者在馆里蹲点一周时间,从布展开始,专访、探班,在浙江24小时APP上发表了7篇独家报道,单篇最高阅读过百万,累积阅读过500万。良渚博物院就这样成了杭州人的“打卡”圣地。
它实现了小众主题的
大众化传播
自2018年6月25日良渚博物院重新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达120万人次,单日人流量最高峰值达到1.8万人次。
良渚博物院新展陈以“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为陈列主题,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讲述良渚考古的动人故事、良渚文化的发展历程、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良渚文明的认识高度,实现了良渚考古小众主题的大众化传播。
再看一个对比:2008年前,良渚博物院展品400多件(组);2018年新展陈的展品达到了600多件(组),其中近一半为近10年的考古新发现。
比如,钟家港、葡萄畈、美人地等遗址出土的近200件陶器、动植物标本,以及后杨村、文家山、卞家山出土的玉器,如琮、璧、锥形器,尤其是钟家港的良渚先民头盖骨,钟家港的鱼钩,都是首次展出。
除了良渚博物院藏品外,还有100多件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等兄弟单位的藏品,实现了馆际藏品资源的有效整合。
80多年的考古心血
都在这个展览里
“水乡泽国”展厅,介绍了良渚文化是“建立在湿地上的国家”这一基本特征。
展厅进门就以主题弹幕墙的形式,呈现了良渚遗址的核心价值和重要遗址点的关键信息,然后以“良渚遗址在哪里”、“良渚文化多久远”两个自问自答,清晰表明了良渚遗址的地理位置与时间年代。
“文明圣地”展厅,着重解剖良渚古城的三重格局,以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与研究数据一一呈现宫殿区“以高为尊、以中为崇”的居中向心式结构,内城手工作坊及分等级墓地的功能布局,外城的大型村落与水利系统,以及江南水乡湿地营城的建造技术和居住模式,揭示出良渚古城背后所体现的国家组织权力机构的痕迹,是良渚社会进入成熟文明阶段的重要佐证。
“玉魂国魄”展厅,紧紧围绕玉器这一良渚文明最突出的物质成就,通过以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的权力核心体现,王、贵族、贫民等各等级墓葬中的玉器随葬品的差异,国王与王后的佩玉,展现出良渚文明与众不同的独特文明标识体系。这种以玉为礼的体系,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次新展陈的成就,得益于我们80多年来对良渚文化不断探索与研究的深厚基础。
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技术与文明:由玉器手工业探索中国史前文明形成的基础”“良渚遗址群石器鉴定及石源研究”“良渚遗址群中心区古地理环境研究”“良渚古城营建方式工程技术分析”“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研究”“良渚时期动植物研究”等多学科合作研究课题,是展览科学性、丰富性兼具的重要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