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我·80-90年代】青春文学正萌芽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5-04 08:13   

钱江晚报(通讯员 张梦楠 记者 陈宇浩)在许多人的中学时代,可能有这样一本杂志,陪伴着他们度过了那些年少岁月,它叫《萌芽》。它是许多文学青年梦想开始的地方。

而和这本杂志最密切相关的,是一场名为“新概念”的作文比赛。参赛者来自全国各地,没有限制,他们怀揣着同样的文学梦想,写着最特立独行的文章。而这场比赛也培养出了一批日后青年文坛的主力。

就在2019年的五四青年节前夕,《萌芽》杂志社和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联合举办了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的纪念活动。关于青春、文学和梦想的所有记忆,在这一刻,全都回来了。

上海市巨鹿路675号的院子里,藏着一栋巴洛克式老建筑。穿过高耸的门厅,踩着“嘎吱嘎吱”的木制楼梯,披着彩色玻璃的阳光,就走进了《萌芽》杂志社的办公室。

作为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阵地,《萌芽》从问世就肩负使命。杂志在1996年改版后,将读者群定位在“大、中学生”,整本杂志弥漫着浓浓的青春文学气息。当时,杂志社经常会去学校作讲座,做读者访谈和调查,意外发现很多中学生是文学阅读的爱好者。

“但中学生还是很难达到我们的发表年龄线。”上海《萌芽》杂志社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吕正说。那怎么能让这批人破壳而出?大家就商议,可以办个比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像一颗种子,它的定位,就是发掘年轻力量。”

吕正聊到的是“发掘”,而连续编了六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的编辑袁敏,看到的更多是“突破”。“在新概念作文出现之前,我们所看到的语文作文,大多是传统语文教学下的应试作文。模式比较固定,评判标准也比较单一。”

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总干事李其纲也在《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一书中提到,《萌芽》杂志社当时的年销量从过去的几十万份下降到一万份,分数导向的语文教育引起教育界和文学界的关注。也就在那一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发布征集令。

1998年是个什么样的年份呢?《快乐大本营》开始推销贩卖快乐;新浪、网易、搜狐,陌生的名字刚刚为人们所熟悉。独一代的80后,他们中最大的一群,也只不过刚迈入花季、雨季、雾季。他们在整个社会的框架中,静默无声息,平庸,中规中矩。

新概念作文大赛就在这个背景下横空出世,它倡导无约束的创意写作。正如袁敏所说:“从新概念作文当中走出来的那些孩子们,他们已经比较少有禁锢、束缚。他们不会兜圈子,也敢于说真话,是最直接的表达。”

20年后,我们又在当年的写作者身上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变化: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徐敏霞,现在是《萌芽》杂志社的编辑;另一位往届的获奖者王若虚,而今也成为复赛评委。

“无论哪一代的年轻人,都有各自的困顿和迷茫,也都有表达的勇气和欲望,只要给一个平台,他们的突破就会带来惊喜。”徐敏霞说。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通讯员 张梦楠 记者 陈宇浩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