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记者 徐洁)
100年前的5月4日,是一个星期日。
那天下午1时30分,来自13所大专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前广场,呼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五四大游行……
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为什么是青年?因为彼时的他们,开始从历史与世界视角,思考与观照“自我”。在封建王朝被推翻之后,中华民族将如何在世界民族之林定位?
为什么是青年?因为彼时的他们激情澎湃,“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那些被他们立志唤醒的国民,根本没有办法忽视他们的存在!
为什么是青年?自彼时的他们始,勇气与先锋,责任与担当,交融与投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全体民众,青年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进步力量同声共振。
历史的画面留存在记载里,而五四青年的精神从来没有停止过飘扬。
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在发轫时的觉醒与叛逆之后,一步步走向理性与务实。百年历程,青春迭代,五四精神终将一腔热血凝聚成建设国家的一砖一瓦。
今天,我们回望百年,历史总是相互映照。在一代代传播广泛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分明能听见每个时代青春的声音,以及它们与五四精神的血肉相连。
信仰,有我!
她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说,“爱国不一定都拿枪打仗”。
如同小说《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和卢嘉川,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年代,革命青年逆流而上,即便还有彷徨,依然勇于呐喊。他们用上下求索的姿态,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激情,有我!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才19岁的写作者王蒙与那时的青年一样,满怀诗意和激情地投入国家建设。
担当,有我!
在解放思想的转折时期,青年们被束缚的激情在燃烧,压抑的活力在迸发,他们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自信,有我!
当下的青年,面对实现百年夙愿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对社会主义建设全新时代,他们思想新锐,视野开阔。他们将“小我”,融入推动社会进步的“大我”,与强国梦同声相应。
站在“五四百年”的历史节点,本报记者赴北京,下扬州,去上海,寻找近百年来不同时代流传广远的文艺作品,请它们回答——五四精神与一代代中国青年如何同行。
它们也在告诉未来,青春之中国,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