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地名任性 增进文化记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4-18 06:23   

杭州日报 评论员 涂建敏

地名是城市回家的路!好地名既记录个体情感,更承载城市记忆。取地名时的功利主义和短视目光,不仅割裂历史,也会让这条回家的路变得错乱。

杭州日前全面启动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行动,根据《杭州市地名管理办法》,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道路、街巷中存在的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那些“大、洋、怪、重”(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重名同音)的地名将被“拉黑”。

就像作家冯骥才所说,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尤其就杭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像人们耳熟能详的拱宸桥、望江门等一大批老地名,早已超越地名本身,更像是一座座文化地标。拿杭州城西来说,传统上就有着“西溪十八坞”之说——王家坞、庙坞、大小龙驹坞、东西穆坞、里外桐坞……绝大多数老地名沿用至今。沿西溪路向西而行,“移坞换景”,时空交错,勾连几多历史记忆。

不规范地名的大量使用,割裂人们的历史情感,也显示出文化上的不自信。一些商住楼盘、商业综合体取名时,动辄使用宇宙、中央、天下、环球、欧洲、国际、特区、首府等词语,搞出“宇宙城”“欧洲花园”等;还有的热衷于取洋名,诸如“Villa小区”“苏黎世小镇”“马可波罗大厦”“哥伦布广场”等,仿佛不如此不足以博眼球、找卖点,地名中这种贪“大”求“洋”乱象,确实得好好治治了。

遏止地名任性,要以法规为利器。拿洋地名来说,我国早于1996年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杭州较早推动地方立法,施行于2001年的《杭州市地名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地名命名和更改,应当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地理或者经济特征”。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一方面当然还是要强化法规监管作用,严把申报、审批等各个关口;而另一方面,还要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引入专家论证、公众评议等,防止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

事实上,在规范地名使用、增进历史情感上,这些年来各地多有动作。滨江区去年上半年就曾开展“寻找消失的地名”征集活动,最终确定历史地名名录200多个,固陵港、西兴钟楼、取石亭、江公祠等19个历史老地名得以恢复使用或保留。增进地名中的历史文化记忆,其实也不妨从重拾老地名始。

以清理整治为契机,更有必要让地名重回历史文化这根主轴。在这次清理整治行动中,有关单位表示今后地名的命名将进一步征集群众意见,注重历史传承、结合历史文化,命名一批指向明确、富含底蕴、好识易记的好地名。地名维系群众情感,市民公众对于所生活城区,往往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现实认知。取地名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杜绝“拍脑袋、想当然”,就是一个不错的举措。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