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记者 施雯文/摄
山间的薄雾还未散去,清晨明媚的阳光已上线。
昨天是清明,是个好天气。但昨天也是森林防火的重点时段。
在浙江森林防火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航空护林。
而执行这项工作的,是浙江省航空护林管理站的飞行观察员们。他们一年365天,几乎无休。
听起来非常酷炫的航空护林,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遇到火情又是如何扑救的?
昨天下午1点30分,记者坐上了直升机,和飞行观察员一起执行航空护林任务。
航空护林:直升飞机挂着吊桶飞
2015年3月,浙江省航空护林管理站建德飞行基地正式开航,开启了浙江航空护林的时代。浙江省航空护林管理站现有6名飞行观察员。
昨天,执行任务的是两架K-32直升机。
清明期间航空护林要求挂吊桶飞行,其中一架橙色直升机由机长陈涛驾驶,起飞前,他就在机上挂上了一个吊桶,索长20米。
随着螺旋桨旋转得越来越快,飞机缓缓升空。
记者乘坐的是蓝色直升机,在橙色飞机之后起飞,执行的是巡护任务。
机内噪音极大,我们沟通时都必须要戴上耳机。通过耳机,机长告诉记者,今天的航线主要是巡护建德、淳安这一带的山林,飞行时间在1.5-2小时。如果带吊桶飞行的话,飞机最多可以飞3小时。
飞行观察员:飞机上发现火情的“千里眼”
除了常规机组人员,两架飞机上均乘坐有飞行观察员,他们就是发现火情的“千里眼”。省航空护林管理站副站长高立旦是蓝色直升机上的飞行观察员。
护林直升机是目视飞行的。所以飞机必须在日出后起飞,日落前15分钟必须返航。上机后,观察员可以从飞机两侧观察到山林情况。一般直升机在能见度达到5公里以上即可起飞,特殊情况下,3公里能见度也可以起飞。今天的能见度是15公里,这意味着,飞行员和观察员能观察到前方和左右15公里范围内的山林。
直升机的一般飞行高度为2000米,最低可以降到30米。如遇到紧急火情,民航和军用飞机会为灭火直升机让出航道。机组人员接到火情立即进入准备状态,同时地面调度负责向有关部门申请飞行,最快15分钟即可批准。
灭火演练:在距离山体50米处把水洒向山林
飞行30分钟后,两架直升机来到一处比较开阔的水域,陈涛驾驶的橙色直升机将在这一带进行吊桶灭火演练。
只见橙色直升机缓缓降低飞行高度,悬停在水面上,在慢慢靠近湖面过程中,水面因飞旋的螺旋桨溅起了大片水花。吊桶接触到水面后,就会迅速下沉,直升机继续悬停,将吊桶灌满水后,缓缓上升,飞向附近山林进行吊灭训练。
通过耳机,蓝色直升机机长汤永杰对钱报记者说,K-32机型属于大中型直升机,它一次可吊装3.5-5吨水用于扑救,考虑载重,吊桶飞行的直升机飞行一般只加半箱油。
拖着装满水的吊桶,橙色直升机飞向附近山林假想火线,在山头慢慢接近火线并下降,同时找准角度进行扑救,机长按下按钮,将水洒向山林,此时机长控制飞行高度为距山体50米左右。
下午3点25分,两架直升机结束护林巡航和演练任务,顺利返回基地。
新闻+
不能飞太高,机身要稳定
机长解读“吊桶灭火”的关键技巧
机长陈涛是1979年开始驾驶飞机的,从事航空护林已有17个年头。
陈涛说,直升机实施吊灭作业的主要作用在于切断火线,吊灭的只是大火,而零星火点的扑救和火场后续工作还是要依靠地面人员来扑救。陈涛觉得,浙江航空护林的条件不错,主要原因是水源充沛。
和普通驾驶直升机不同,航空护林在灭火时,机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地空环境。
在吊桶取水时,陈涛会根据水波的方向提前判断风向、风速,然后决定到哪个位置施救。
到达扑救地点附近,飞机要调整好飞行方向,吊桶灭火时,一定要保持机身稳定,不然水洒不准,也不能飞得太高,那样水会雾化,影响扑救效果。
如果遇到陡峭山坡着火,洒完水后,飞机没有空间再拉高飞离现场,就必须采用左右掉头的方式离开,这些动作都需要非常有经验的机长才能完成。
这次飞行,橙色直升机共洒水10桶35吨。
记者了解到,航空护林飞机挂桶巡航时速为120-150公里,整个飞行时间约2.5小时。
在森林火灾的扑救当中,每一飞行架次至少要保证1个小时火场有效吊灭作业时间,才能达到控制火势和吊灭的最佳效果。因此,航空护林直接灭火辐射半径以100公里以内最佳。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1996-2015年,浙江省共发生森林火灾8580起,平均每年429起。2016-2018年,因浙江省总体雨水偏多,这几年的森林火灾次数,明显低于前后几年的森林火灾次数。目前浙江航空护林仅有位于浙江西北部的飞行基地,与浙南等森林火灾多发区距离相对较远。今年,新的飞机基地将在横店通用机场投入使用,将更好地覆盖浙东、浙南林区。
数据显示,森林火灾火源主要是农事用火、祭祀用火和野外吸烟等人为火源,占已查明火源的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