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之风过清明节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3-29 06:12   

杭州日报 评论员 涂建敏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两天前,钱塘江奥体中心码头,随着一声鸣笛,一艘轮船缓缓驶离,150户家庭参加“钱江葬”活动,在这儿送别亲人最后一程。

骨灰撒钱江,作为一项新型生态葬,尽管远谈不上普及,不过数字的变化,还是透露出观念的转变,社会公众思想也越发开明。江葬是杭州最早推出的生态葬葬法,始于1989年,已连续举办了26次,累计有1964例骨灰撒入钱塘江。刚开始实行的时候,社会接受度不高,150个名额每年都不满,而随着大家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去年有了129例,今年一天之内所有名额全部报满了。

古人说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既描摹物候变化,又寄寓了清明节文化意涵。哀伤与欢乐,逝去和追怀,在清明达到和谐统一。就涵养清明之风来说,城市较之乡村往往先行一步,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观念上又显得更为开明。拿持续推动生态葬来说,杭州近年来由政府主导,社会倡导,公众参与,规范墓地面积,建设生态陵园,对实现新型生态葬的家属给予奖励等,效果是明显的。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选择“江葬”者的家属祭扫,有关部门在江干区专门设立了一座骨灰撒江纪念碑。这样一座纪念碑不仅彰显了以人为本,同时也是对新时代文明殡葬的崇尚与褒扬。无独有偶,3月24日,一个名为“生命礼敬”的陵园在杭州钱江陵园内开工,专为那些生前捐献器官的人而设。报道提到,一名16岁的开化女孩徐雨文,生前所捐献器官,让4名病患重燃生命之火,2名失明者重见光明。女孩过世一个月之后,她的父母也签下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议书,被誉为“最美一家人”。就在去年,女孩妈妈听到一段录音,那是女儿被移植后的心跳声。徐雨文虽已故去,生命却得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化作春泥更护花”,不管是选择生态葬还是选择捐献器官,他们都是真正读懂了生命的价值,读懂了什么才是“永恒”。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这当然是看待生死的最高境界了。从寻常人的角度,倒是类似于“未知生,焉知死”“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话语,透露出以积极的态度,审视有限的生命。而所谓慎终追远,其实还是要把对逝者的怀念,转化成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探求。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