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服务,看得见的蓝天 看杭州如何破解垃圾末端处置难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2-02 06:19   

杭州日报讯(记者 毛雨佳)

每天清晨,居民小区中一袋袋垃圾被扔进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这些垃圾中混杂着厨余、废纸、塑料废品等人类社会的废弃物。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每年产出各类垃圾超过10亿吨。如果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处置,这些垃圾将很快遍布在每个角落,形成密密麻麻的“垃圾围城”。

“垃圾围城”的问题同样困扰着杭州。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杭州市两会上,社会各界代表共提出有关于垃圾的议案11条,其中涉及进一步推进城市垃圾分类、推进生活垃圾资源产业化、探索构建建筑垃圾综合循环运行体系等内容。垃圾问题事关每一个杭州市民当下的生活,从长远来看,更关乎子孙后代和社会发展。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近年来,杭州是如何破解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垃圾末端处理又面临着怎么样的新形势?

“看不见的服务” 事关民生和社会

通过垃圾分类,把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从而实现减量,是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普遍做法。

早在2000年,杭州就成为全国第一批8个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之一。18年过去了,大部分居民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简单分类并投放。但是垃圾的末端处置这一老百姓“看不见的服务”,却鲜少为人关注。

据杭州市城管局统计,杭州市年均垃圾产量2016年为378万吨(不含临安)、2017年为400万吨(不含临安)、2018年为420万吨(含临安)。如此数量庞大的垃圾何去何从?

城管局下属生活固废监管中心行业发展研究室科长、高级工程师张永芳告诉记者:“在‘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大力推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目前,杭州市包括临安、富阳、萧山和余杭在内,共有1个垃圾填埋场和6个垃圾焚烧厂,垃圾处置能力已经基本能够匹配杭州市的垃圾产量。”

记者从杭州市城管委了解到,目前,杭州市正按照“分类处置,能烧尽烧,多余填埋”的原则,严格控制进场垃圾,合理调度垃圾流向,稳步提升末端处置产能,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兰吉武告诉记者:“杭州市的垃圾处理,在全国范围内都较为领先,尤其是末端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规划。”

兰吉武通过调研发现,国内很多大城市的垃圾处理都相对滞后。如广州、深圳,没有上规模的垃圾填埋项目,所面临的直接后果就是垃圾运不出去,只能找地方临时堆放,对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影响。国际大都市上海,日产垃圾近三万吨,也由于处置能力跟不上而面临着被动的局面。

近两年来,杭州市的垃圾处置末端项目推进较快,九峰环境能源项目的投入运营缓解了“垃圾围城”的局面,使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日均垃圾有所下降。

“填埋”和“焚烧” 两种方式,两种作用

据公开资料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以填埋和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达90%以上。杭州同样如此。

在兰吉武看来,垃圾分类处置离不开焚烧,也离不开填埋。而两者的处理方式在运营过程中都有着潜在的问题。

“焚烧主要带来烟气处理问题,但只要处置得当,可以将影响控制得很小。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垃圾快速减量到80%以上,100吨垃圾进去,只产生12-15吨的底渣和3-5吨飞灰,此外还可以用来发电,产生经济效益。”兰吉武说。

以日本东京为例,东京23个区建了25座垃圾焚烧厂,且在市区。在日韩和欧美,垃圾焚烧基本被认作是在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的垃圾末端处理技术。

杭州老百姓较为熟悉的填埋处理,污染控制过程则比较容易,但是占用大量库存。一些处置手段较为落后的填埋场容易产生臭气,兰吉武告诉记者,经过科学研究长期证明,这种臭气没有毒害。

此外,对厨余、餐厨垃圾的精细化分类处理,则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基础设施,如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通过现有的厨余、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厨余垃圾减量化率可以达到70%以上,餐饮垃圾减量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同样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未来国内的垃圾处理趋势,将是以焚烧为主,填埋作为一种应急保障和补充方式。”兰吉武介绍说。杭州市目前已规划在2020年底前实现原生垃圾的“零填埋”,邻近的城市上海也开始探索原生垃圾“零填埋”,计划到2020年规划达到每年3.28万吨的垃圾焚烧能力。

人人都对垃圾避之不及。在兰吉武看来,“邻避主义”的本质是对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不信任。老百姓一方面对垃圾处理的信息了解得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存在利己主义的思想。

“要想消除邻避效应,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监管,使垃圾处理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消除污染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周边老百姓的沟通交流。”兰吉武说。

张永芳告诉记者,在九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市城管局先后组织了多批周边居民前往江苏等地的焚烧项目实地勘察,通过亲身体验改变了老百姓对于垃圾处理的认识,“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要在前端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更多的公开透明,确保项目的程序合法合规,对老百姓做更多的解释引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邻避主义’。”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毛雨佳  编辑:汪浩
返回
治好垃圾,才有绿水青山。如此数量庞大的垃圾何去何从。治好垃圾,“人间天堂”才能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