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博物馆今日开馆 12点起对公众开放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1-28 08:14   

【6】錾刻开光舞蹈纹鎏金银盖罐:唐天复元年(901年)

出土于水丘氏墓的錾刻开光舞蹈纹鎏金银盖罐,通体鎏金,由盖和罐组成,罐子平面略方,四角弧转。

和一般的罐子有些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带锁的罐子,盖子与罐体之间用铆焊铰链、搭襻连起来。

拱形盖上錾刻着双凤衔枝纹,罐子上分别錾刻着龙、狮、伎乐等纹饰。

总体上,造型端庄优美,工艺精致细腻,纹饰繁而不乱,可以说充分体现了晚唐高超的金银器制作水平。

至于用途,一直是个谜。精巧的外观,如果说是用来存放食物,似乎带锁有些小题大做,窄窄的罐口又似乎并不那么实用。今天,它就在临安博物馆里静静呆着,期待更多的人来解答这个谜团。

【7】鸳鸯白玉雕件:晋天福四年(940年)

1996年临安玲珑街道祥里村后的康陵,大家被一只和阗玉雕刻而成的鸳鸯惊艳到了——细长的双眼,颈部阴刻“米”纹,头上有着长长飘逸的羽毛,扇形的翅膀上有着镂空雕刻的细长条形孔,仔细看,孔间还能看到羽纹,翅羽边沿呈锯齿状,羽根处镂一小圆孔。尽管没有找到尾羽玉片,身躯和翅膀上还多处粘有金箔,但是并不妨碍它生动有趣的形象。

这很有可能是一支步摇上的装饰品,走动之间,白玉鸳鸯的动感就出来了。

这件鸳鸯白玉雕件,由躯体、一对翅膀和尾羽组合而成。躯体采用圆雕手法,体型丰满,由头、颈和身体构成,躯体两侧和尾部的凹槽,可以用来嵌插翅膀和尾巴,这种立体组合形式的玉雕是吴越国琢玉艺术的一大特色,比较少见。

临安博物馆的这件玉器,恰好填补了五代十国时期玉文化链中重要的一环,目前苏州、扬州一带的琢玉工艺,就是对吴越国琢玉工艺的传承。

【8】莲瓣纹石质长明灯:五代十国

1996年出土于康陵的莲瓣纹石质长明灯,由红砂岩制作而成,分为灯盏和灯座两部分。灯盏的外壁口沿刻着一圈联珠纹,腹外壁刻着8层重瓣纹交叉仰莲。

灯座是实体须弥座,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最上面部分是刻着一圈覆莲的托台,台面外缘高出台面,灯台正好嵌入其中。

中间部分是绘有红色圆形牡丹花彩绘的八棱柱体束腰。

最下面部分可以分成四层,上层是宽扁覆莲,下面三层是自上而下逐渐外撇的八菱形柱体。

莲花是佛教常见的艺术符号,莲瓣纹石质长明灯不仅体现当时石材的加工技艺,也传递着宗教文化和当时社会对佛教相关元素的推崇。

【9】越窑青釉瓷唾盂:五代十国

一水儿胎体致密、细腻,通体施釉,釉面匀润的青黄、青绿和青灰色净水瓶、熏炉、油灯、粉盒、唾盂……一件件制作精美的越窑青瓷从吴越国王陵和王室成员的墓葬中陆续被发现,关于秘色瓷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揭开,人们对秘色瓷有了更加清晰、直接和深入的了解。

唾盂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用餐后漱口的器皿。

这件瓷器有着大大的盘口,圆唇微微内卷,内壁精细地雕琢着旋纹,釉面匀净润泽,釉色青中泛灰。一件唾盂都如此精致,不仅可以窥见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还可见当时吴越国后期秘色瓷的烧造水平已达炉火纯青。

这批出土于康陵的青瓷,大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特别烧制的,无论从釉色还是磨损度上看,都保存得较好。

这样的青瓷是王族生活的日常用具。康陵的主人是吴越国第二代国君钱元瓘夫人马氏,遥想当年,青绿粉盒里头装的是姹红的胭脂,对镜梳妆,采一束当季的鲜花,焚香煮茶。马氏是幸运的,高超的制瓷技术让她的生活件件盏盏都是上品,哪怕一个用来漱口的唾盂。

【10】石钺:新石器时期

早在几十万年前,临安的远古先民就学会了制作和使用新石器,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开始繁衍生息,为我们留下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个石钺于1978年在西天目沈村黄泥岗出土,石色灰白,质地细腻平滑,呈扁长形,到刃部才渐渐变宽,其中一端有一个圆孔。

石钺原本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后来慢慢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了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一般会把石钺捆绑在木柄上,在祭祀或重大活动时舞动,以示庄重威严,大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有。

来源: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黄伟芬/文 李梦蝶 凌许予/音频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