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小青荷”服务世游赛 志愿者已成杭州形象窗口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2-18 14:29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洲 通讯员 项颖 宫浩

日前,杭州2018年第14届FINA世界游泳锦标赛(25米)(以下简称“世游赛”)落幕,杭州“小莲花”也托起了9项新的世界纪录。

与运动员们共同洒下泪水与汗水的,还有1500多名“小青荷”志愿者。赛场上,这道靓丽的风景线,带给大家的不仅是暖意,还有一份久违的亲切感。

世游赛圆满收官,志愿的脚步却没有停歇。经过大型赛事活动的“历练”,杭州练就操办赛会的“过硬本领”,也带来了杭州赛事背后的新风尚。

从“岗位”到“窗口”

志愿服务理念大转变

一个简单的撕票根动作,每天要重复上百次;一个人数不多的卡口,即使孤独也要坚守;一次次冷风中的穿梭,只为把嘉宾准点送达……世游赛上,随处可见的“小青荷”成为人群中的一道风景,也赢得了国内外来宾的交口称赞。

而今,志愿者们各奔东西,这道“风景线”,还将继续延续下去。从G20杭州峰会到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从世游赛再到未来的2022年杭州亚运会,一路走来,变的是志愿者的面孔,不变的是志愿服务精神。

“这两年,高规格赛事活动在杭州扎堆。”杭州市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副主任陈碧红说,他们意识到,与来宾互动频频的志愿者,已然是展示杭州形象的“窗口”。而此前,杭州赛会志愿者更像是临时性的“岗位”,人们对于志愿者的印象,仅仅是停留在引导、问询等方面。

塑造城市形象,一场围绕志愿服务的理念革新正在发生:为更好地承接赛会服务,杭州成立了志愿者协会;为增进业务培训与交流,中国青年志愿者赛会服务研究培训基地应运而生;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青荷公益基金会助力公益……

理念的变化,带来了心理的变化。对身上的志愿服,志愿者们多了一份责任感和荣誉感。礼仪志愿者徐慢,目睹了中国选手汪顺戴上世游赛的首块金牌,情不自禁地说:“这是属于运动员的荣誉,更是属于国家的荣誉,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打造“最强智库”

志愿服务走向标准化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赛事活动层出不穷,而志愿者往往更替频繁。

面对赛事活动,志愿者只能是“流水的兵”吗?赛事举办后,能否给志愿服务留下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杭州致力于志愿服务的标准化,给高品质服务多添一道“砝码”。

G20杭州峰会上,4021名“小青荷”服务嘉宾5万余次,被称为峰会“最美的风景线”。杭州以此为标杆,发布并实施了《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岗位规范》,包括注册制证、抵离迎送、后勤保障等10个方面,悉数记录在案。

像这样详尽解剖赛会志愿服务、并通过地方标准确定下来,在全国也是头一回。这份代表杭州志愿服务最高水准的“宝典”,已经成为对外输出的“杭州经验”。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赛会服务研究培训基地,杭州共承接了全国各地的培训班370多场,培训超4.1万人次。

克服“流水的兵”,还要有“铁打的将”。在各大高校,杭州还研发了赛会服务、志愿服务组织、城市志愿服务、高校志愿服务四大类课程体系,并在全国选拔了理论研究专家和工作实务专家,建立了培训师资库。

陈碧红介绍,在“后峰会前亚运”时代,杭州将面向全国,致力于赛会志愿服务交流推广,并积极开展赛会志愿者培训,推动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打造志愿服务的“最强智库”。

“要我做”到“我要做”

志愿服务渐成生活方式

在“小莲花”,1500多名“小青荷”,组成了6支志愿服务大队,服务于开闭幕式、比赛场馆、水上大会、酒店宾馆、机场车站等各个岗位。

1500名“小青荷”的背后,是更为汹涌澎湃的志愿服务热情。据统计,本届世游赛志愿者在11所高校定点招募,却吸引了5000多人报名,入取比例近似“1:3”。而在G20杭州峰会,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1:7”。

在杭州,志愿文化已经蔚然成风。从守护邻里平安的“武林大妈”,到西湖边微笑亭的“红马甲”;从服务春运的“最美志愿者”到交通文明劝导的“热心肠”,杭州1.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能看到熟悉的红色身影。

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也是杭州与市民共成长、一起拥抱城市国际化的过程。截至目前,杭州全市共有218万多人注册志愿者,志愿者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数的23%。这意味着,每十位杭州市民中,至少有两位是志愿者。

此外,杭州还对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五星级志愿者,在积分落户、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和优待措施。

志愿服务,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陈碧红介绍,今年年底前,他们将启动社区志愿服务课堂,计划在三年内,为杭州700多家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基础培训课程,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志愿文化、享受生活。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周洲 通讯员 项颖 宫浩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