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华,东湖街道城乡发展之“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1-07 06:29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就是这样的特殊年份。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城乡面貌,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历史无声,岁月有痕。呼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余杭东湖街道政民勠力同心,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在城市的雕梁画栋上,留下了光阴的故事。

这些年来,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由乡村到城镇的大步迈进,东湖街道一路风华,实现了城乡之“变”。

从农村到城市,这个地方要华丽转身

“唐书记一天要来好几趟,我们有不明白的他就认真解释,所以大家都愿意配合拆迁工作。”这是东湖街道红丰社区的居民对自家老房子拆迁一事的表态,虽然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去年12月,东湖街道正式对红丰社区等老集镇城中村改造区块启动征迁工作。“最终的目的还是促进经济发展,惠及这里的百姓。”红丰社区党总支书记唐建忠说,当一些区块的诸多方面与城乡统筹发展越来越不协调时,征迁改造就是改变城市环境面貌的切入口、补齐城市建设短板的关键点,无疑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世代都生活在这里,大家一开始有些抵触情绪,我很能理解。”在唐建忠看来,征拆工作进展顺利最关键就在于“相互理解”。从1995年参与街道第一次征迁工作开始,唐建忠共参与、经历征迁9次。工作23年之久,唐建忠百感交集。时光荏苒,街道征地拆迁的点滴变化,都存在他的记忆中。

“街道早期的征迁工作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都是结合重大项目落户、道路建设而开展的按需拆迁。”唐建忠回忆,那个时候村民大多有建房需求,政府在征迁过程中基本上也能顺应老百姓意愿,所以整体上征迁工作相对顺利。

然而,这“相对顺利”的征迁进程仍是埋藏着隐患。

“由于对稳定生活来源和补偿标准不公的担心,加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私心,导致征迁工作的矛盾激化。”唐建忠坦言,从2002年阮船埭自然村的征迁开始,村民的签约意愿并不高,个别村民更是紧闭大门,拒绝征迁组工作人员进门,“归根结底,村民是对我们不信任。”

那段时间,唐建忠带着征迁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劝导,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反复登门,耐心劝说。唐建忠说:“要破解征迁这道‘天下第一难’的难题,我们只有将工作做得细些、再细些,用‘心’去做。”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被征迁户随叫随到,是我们的工作日常模式。”唐建忠说,有时候征迁组和征迁户沟通到深夜,自己就一直陪到凌晨。“征迁户说,我是社区书记,我在了,大伙儿心里踏实。”

正是这样的日夜相处,村民们和书记越走越近,已然成了老朋友,还可以时不时开开玩笑,这才慢慢打开村民的心门,赢得最终的理解。

这些年来,东湖街道完成全征全迁社区15个、村6个,总共拆迁约农户11902户,拆迁面积约550万平方米,现已安置农户8753户、在外过渡约3149户,历年拆迁工作在余杭全区名列前茅。

共建美丽东湖,创立生活环境“小美好”

有人说,征地拆迁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最终必将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实惠。这些年东湖街道的变迁,便印证了这一说法。

大市谋篇,镇街谋动。东湖街道征迁工作带来的发展空间,正随着“三路一环”、地铁九号线、全民体育中心、星级酒店、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等重大项目纵深推进,不断彰显出资源优势。

如今的东湖,既不缺“高大上”的城市配套,更不缺古朴野趣的乡村风光,老百姓看到了多年来城乡建设带来的“小美好”。

波光粼粼的绿水,郁郁葱葱的树木,曲径通幽的滨水绿道……今年5月,这条全长5.8公里,总投资1500万元的环绕西太洋生态湿地滨水景观游步道启动建设,眼下已是市民骑行休闲的一方好去处。

“西太洋是街道内一个天然形成的湿地湖泊,水域面积有296亩,湖边遍植枇杷树,极具原生态自然景观和特色经济优势。”东湖街道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科科长翁志明说,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街道把西太洋片区建设成为本地居民和产业人才共享的品质生活目的地。

在翁志明看来,围绕西太洋片区,街道由点及面开展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推进“美丽东湖”建设,目的是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打造余杭城市产业发展“后花园”。

在东湖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已徐徐展开。7条“四好”公路拓宽改建和综合提升工程开工,7个“村口革命”项目上马;成功开办首届枇杷品鉴节,大力发展枇杷电商以及衍生产品推广,促进农民增收;12座“厕所革命”和“爱心驿站”投入使用,9座正在建设改造中;垃圾分类第一批16个农村社区、23个城市小区已基本完成,垃圾中转站改造完工1座,施工改造中2座。

“垃圾没有了,路灯亮了,村庄更漂亮了,咱们生活更好了。”这是每一个生活在东湖街道居民的由衷感慨。

不仅如此,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街道完成了1.1平方公里城市管理标准化精品示范区块样板段建设,建成17个太阳能光伏智能候车亭,增设交警岗亭及花箱隔离,提升振兴路交通综合组织能力;在红丰菜场周边安装智慧排水系统项目,开展智慧停车项目招投标。

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街道区域内已基本消除黑臭河和劣五类水质,117条河道水质检测均已达标;启动智慧排水系统,完成7.3平方公里示范区块的数据采集及破损管道非开挖修复,利用管网大数据基本解决了万宝城、蓝江菜场等城市核心区块污水满溢和内涝问题。

如果说,美丽如画是东湖街道的外在形象,那么,安全和谐则是关乎居民幸福生活的核心所在。

通过“四个平台”统筹协调各条块社会治理和服务管理力量,东湖街道健全闭环管理机制,配齐117名专职网格员及平安通手机等专门设备,制定“雪亮工程”建设三年计划,陆续落实增补3000个监控点位。截至10月底,街道累计受理、调处各类信访5856件次、7006人次,被列为今年杭州市基层治理现场会参观考察点。

此外,为实现高标准社会保障和精准帮扶救助,今年以来,东湖街道支出150万元购买养老服务,建立各级照料中心35个、老年食堂8个,实现照料中心全覆盖。在困难群众“定补”方面,街道前三季度共受理申请低保274户,发放各类低保金331.6万元。

生活就在这里,此身安处便是吾家

“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钱穆老先生短短一句话,无不体现了城与乡、城乡与置身其中之人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宏大叙事中,城市中的人,或随着城市变迁而发展,或因自身发展影响着城市变迁。而这些改变,无论是大是小,或平淡或波澜,都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

蔡立新,去年12月从杭州下城区搬到了位于东湖街道的美致生活广场定居,按她自己的说法是:“我就是来这里安度晚年的。”不过,让53岁的蔡大姐没想到的是,在退休后自己会有一个新身份——美致4号楼的居民组长,而这份“任命”来自于“红色青年社区”。

这个“红色青年社区”,实质上是个虚拟社区,由创客创办的社会组织来运营,管辖着美致生活广场、钱江国际广场、万盛商贸城、景丽兴河人才公寓等1万多套单身公寓和1500多户商户,承担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社区事务、慈善救济、文化体育等各项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

这些年来,随着空间规划的逐步实施,整村整迁工作的不断推进,东湖街道原有的以原生态河流、村道为界的村界限被打破,加之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落户安居,出现社区界限不清、精准化程度不高等现象。“红色青年社区”的成立,便是街道打造“情满东湖”党建品牌,探索创新党建统领、社会组织参与、小区自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社区是纯公益的,不做任何经营性活动,自5月‘开张’以来,一下子就解决了积压的24份信访投诉件。”“红色青年社区”负责人冯云琳说,社区就是为居住在这里的人提供服务,“我们这里是孩子的4点半学校、暑期托管夏令营,是节庆时节团圆地,也是邻里养老之所,目的是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东湖人’彼此建立信任感,把这里当成可以安居的‘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情满东湖”的主旋律背后,大有可圈可点之处。

通过两个月的“品质开发区、美丽新东湖”系列宣讲比赛及重点培训,东湖街道成立了“情满东湖”宣讲团,20多名宣讲员走上了宣讲台。他们之中有党员,有普通群众,有医生,有教师,有企业职工,用自己的亲历、亲闻、亲为,把身边创业、奉献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们用接地气的语言来讲,宣讲就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思想交流。”宣讲员余杭奇说,宣讲团还创新开展了“理论+文艺”的方式,让小品、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成为街道工作最好的“翻译”。

不仅如此,街道出台《东湖街道家风家训十条》,以小品方式演绎推广,组织400余场“美丽洲大舞台”、“送戏下乡”、“文化走亲”等文体活动,开展职工趣味运动会和人民运动会比赛项目等十余场各类群众性、公益性文体活动,让老百姓在不断丰富的文艺活动中体味生活的精彩。

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中,东湖这方土地从乡村变为城市,从最初的蹒跚走路到现在走得越来越稳健,基础设施变得完善,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层治理更加有效……可以说,看得见的成果落实到了每一个东湖人身上,变得更加丰满有力。迈入新时期,改革发展浪潮风起云涌,明天的东湖将越来越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白赟 图由东湖街道提供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