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城市治理与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1-01 06:12   

民生诉求与公众表达,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实现城市治理和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既考验治理智慧,也检验工作实绩。

10月29日,《都市快报》以《文一路隧道开通11天,持续实地观察后总结出8个大小堵点》为题发表报道,直指文一路隧道开通后,局部道路出现的新热点、新问题。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报道发出当天,该报官微和App等平台就有60多万阅读量,收到建议意见300多条。

住在城西,交通出行困扰不少。也因此,作为“网红路”,文一路隧道开通半月以来备受关注。数据当然最有说服力,日均3.26万辆汽车借此往返城西城东,强大分流力量,明显改善城西地面交通;前天早、晚高峰时段的数据显示,城西主干道平均速度较开通前提升10.24%,平均延误指数降低12.64%。

而从公众关注焦点看,较多集中在文一路隧道教工路出口这一段。从这儿通往德胜高架,中间过渡段只有短短160米。这当中,文一路隧道通往地面的车流和文一路地面进入德胜高架的车流交汇,易造成交通“打结”。对此,学者、市民提出不少可行性建议,比如,在教工路口段增加规划分流隧道,恢复文二路、文三路的双向通行,建设城市道路新环线等。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道交专家吴伟强认为,文一路隧道局部拥堵,除了“打结”外,还有其他许多原因,比如隧道内交通标志标识的指向性还不够明确,有为数不少的LED交通标识的可视性和识别性不佳,过多过长的实线偏离了合理分配交通流的准则。吴伟强举例说,整条文一路隧道西向东,所有的标志无一指示“紫金港立交”,而只有熟悉紫金港立交区位道路情况者才会知道通往“紫金港立交”的正确出口为“紫之隧道”;文一路隧道刚开通时,建设部门曾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门附近设置过较长的隔离挡板,导致交汇的交通流只能在局促空间内进出,堵车是必然的!

交通治堵事关公众出行,而城市治理是一个动态、长效的过程。海尔老总张瑞敏有句管理名言,“把容易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容易。把简单的事做到完美,就是不简单。永远保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态。”企业管理如此,城市治理更是这样。都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尤其事涉公众关切。

众多学者、市民积极建言献策,展现出城市主人翁的参与姿态,值得点赞。我们一定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以开放的心态、最大的诚意,听取公众意见,集民智、聚民力,实现城市治理与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取得交通治堵的更大业绩。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