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王璟
扫描AR图片,观看见证者口述视频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2016年修订)明确了“一组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启动编制,首次提出杭州未来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着力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
8月的一天,100多名杭商从全省各个地方赶到位于未来科技城的杭州城研中心,听了一堂关于杭州新型城镇化的课程。
时间回到2001年,新一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启动编制,首次提出杭州未来城市空间布局着力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即一个主城,三个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六个组团(塘栖、良渚、余杭、义蓬、瓜沥、临浦)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眼下杭商们聚集听课的地方,正是位于当时规划中的“余杭组团”。
“一主三副六组团”这一表述,凝练概括了杭州十多年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形态。事实上,“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格局的诞生和发展,和杭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国际化进程相应和。
“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格局的确立,对于杭州有什么样的意义?将这个问题抛给原杭州市规划局局长阳作军以及原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汤海孺,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划时代的意义!”“一次突破性的空间规划布局,基本奠定了今天杭州城市发展的基础。”
从430到683
“一主两副六个旅游区”,小荷才露尖尖角
1983年,国务院批复了杭州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将杭州从长期以来走偏的“工业型城市”定位,重新调整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浙江省的省会”,为杭州未来城市发展锚定了正确的方向。
“但这版总规是在杭州市区范围只有430多平方公里,国家实行严控大城市规模方针指导下编制的,杭州的城市中心仍在钱江以北。”汤海孺所在的规划部门,深知此时需要转换思路。
在这期间,杭州被确定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开放城市,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建立开发区和钱江外商台商投资区成为当务之急。规划部门用了长达8年进行总体规划的修改完善工作,将寻找发展空间的目光锁定在了钱塘江两岸。“西湖周围不适合建高楼,老城有大量历史文化,也不应大拆大建。我们研究了上海,黄浦江宽不过五六百米,钱塘江是其两倍,非常开阔。大家意识到,如果将城市新中心放在钱塘江两岸,既能更好地保护老城,又能在更宽敞的空间里建好新城。”
实践也在推动新规划落地。
1992年钱江外商台商投资区设立,1993年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996年在钱江南岸设立滨江区……钱江两岸逐渐热闹了起来,杭州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发展思路渐渐成型。
2000年3月,杭州向国务院提交了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明确提出杭州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严格控制向西发展。布局形态从现状的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跨江、沿江多核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个主城、两个副城(下沙、滨江)、六个旅游区(西湖、灵山、之江、西溪、龙坞、江南)”的布局形态。
新的挑战马上被推到了眼前。建设部的相关审查刚结束不久,便传来了国务院同意余杭、萧山撤市设区的消息。这意味着这版历经数年才得以确立的规划,又亟需“回炉再造”,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系统升级。
“但这版在683平方公里范围内做出的‘一主两副六个旅游区’的规划,相当于是后来‘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前身。”它为杭州城市总规的进一步扩容升级奠定了基础。
从683到3068
“一主三副六组团”,大杭州拉开帷幕
2001年3月,杭州设立萧山区、余杭区,市区范围由683平方公里猛增到3068平方公里,市区范围一下子扩大了三倍多。
以此为底板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需要站在更为宏观、更具远见的高度,统筹考虑杭州城市未来几十年的规划发展。这无疑对杭州城市主政者的管理水平以及规划编制团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我们从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中心城市、浙江省省会四个维度定位梳理后,开始全新思考杭州的空间布局。”从当时市委市政府“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思路出发,阳作军带着规划部门通过对城市各区块产业、经济、文化、人口深入研究,在原“一主两副六个旅游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构想。
“‘一主’很好理解,就是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及江干区西部组成的主城区。三个副城,也是经过综合分析、统筹考量后确定的。”汤海孺详细解释道,其中,下沙已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城融合的思路将其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列为一个副城;滨江区原本就是萧山划出来的,考虑到江南应当统一发展,所以把滨江和萧山主城合在一起成为江南城;而临平原本就是余杭区政府所在地,有较好的公共服务配套和很强的发展动力,便也将其定位为一个副城。
但有了副城还不够,还需让周边的城镇抱团发展。于是,便有了当时的塘栖、良渚、余杭、义蓬、瓜沥、临浦六个组团,并在组团间穿插了六条生态带,且通过“一环三纵五横”城市快速路,实现主城、副城、组团互联互通。
至此,这版总规基本确立了杭州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网络化的发展格局。
“总规要管20年的长远发展,但如果城市实际发展超过了规划的预期,那么规划也要相应进行修改完善,以便有效发挥规划的指引作用。”2014年,为进一步强化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区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汤海孺作为规划院总工和项目负责人主导了对该版总规的修订。
当然,这次修改虽依旧坚持“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空间策略,但每个区块的具体内涵和范围都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其中,“一主”、“三副”按行政区划做了小范围调整,“六组团”则更新为余杭组团(未来科技城)、良渚组团、瓶窑组团、义蓬组团(大江东新城)、瓜沥组团和临浦组团。
变化还在持续发生。
“由于市场政策作用及内外机遇的不同,十多年来,主、副城以及各个组团均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汤海孺都看在眼中。尤其随着阿里巴巴、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的落户,余杭组团已成为全杭州市如今最热门的板块之一。
事实上,随着杭州经济迅速发展,其他组团也充分利用自身特点,搭建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良渚组团依托良渚申遗发展大文化,瓶窑组团依托大径山开发旅游,义蓬组团依托交通及空间优势开发大江东新城,瓜沥组团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转型提升发展,临浦组团则依托滨江产业溢出效应发展新产业。
不仅如此,伴随着杭州“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的快速路网建设,杭州城市发展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各区块呈现遍地开花、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
城市规划,正深刻影响着这座城市。
从3068到8002
“圈层+轴带”,一张蓝图绘到底
随着拥江发展行动的推进,杭州城市扩容还在持续。热爱生活的人们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激发出无穷干劲和创造力。
在2016年总规修订获国务院批复前后,富阳、临安先后撤市设区。杭州的市区从3068平方公里扩大到8002平方公里。
但此时,杭州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已与上一轮扩张时不同。如阳作军所言,“以前我们面对的是城市膨胀发展的压力,而如今编制城市总规面临的则是如何优化发展的问题。”
面对新挑战,彼时杭州城市空间布局的奠定者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同一个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很多规划人看来,“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的确立,使得杭州城市发展避免进入“摊大饼”式困局,而是以“蒸小笼”式精耕细作、良性布局。如果没有“一主三副六组团”格局的确立,就落实不了杭州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跨越。
阳作军认为,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围绕富阳、临安如何更好融入大杭州,要着重研究这两个新区对于杭州城市空间扩展、功能配套的意义所在,同时提升这两个区域的教育、医疗、产业配套,真正实现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圈层式、等级化的格局。汤海孺看得很远,“参照全世界大城市的发展规律,杭州未来也一定会形成‘圈层+轴带’的布局,在圈层和轴带交汇的节点上,则会生成未来的副城、中心、组团等。面对杭州市区面积的大幅度扩大,需要升级杭州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普通地铁网和都市区城际铁路网之间,再增加轨道快线网,通过‘三网合一’来更好地实现‘轨道上的杭州’的目标。随着富阳和临安纳入杭州,城市结构的表述方式,可以有新的思考。”
蓝图正徐徐展开,成为现实。满怀激情和理想的人们,在实现“中国梦”杭州篇章的道路上正昂首阔步迈向前。
记者手记
回首望改革
放目观潮阔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如何对城市发展做出正确的预判、预见,做出好的规划,考验着城市决策者的洞察智慧和长久远见。
十多年前确立的“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格局,几乎决定了杭州各个区域如今的发展面貌,也必将深远影响杭州城市的未来。如果没有这次回顾总结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程的机会,我应该不会了解杭州缘何是今天的样子,也不会如此深刻理解“规划先行”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
当下,杭州正处于“后峰会、亚运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时代赋予杭州建设“世界名城”,成为“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窗口”的使命。种种机遇,种种变化,均对杭州正在编制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和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对杭州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期待深化实施拥江发展行动的杭州,续写杭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经验,以更美的姿态在世人的视线中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