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常沐暖杭城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0-24 06:25   


2003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


“春风行动”捐款现场


受帮助的学子代表



2000年12月,市委决定将“春风行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步骤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好载体。2001年1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开展“春风行动”的通知,号召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以“社会各界送温暖,特困职工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此后,“春风行动”成为我市扶贫帮困救助活动的定期工作,每年的冬春之际集中开展,逐渐发展成贯穿全年的长效机制,成为杭州市帮扶救助工作的知名品牌,被中央文明办列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工作一百例之一,被省政府授予“爱心慈善奖”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实施“49100”帮扶工程,通过集团式、捆绑式、开发性帮扶,开创杭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在杭州,“春风行动”是一块金字招牌。

根据运行机制,“春风行动”不仅在经济上“输血”给困难群众,更是建立长效的保障帮扶制度,从医疗、教育、就业等诸多方面为他们量身打造帮扶政策增加他们自身“造血”功能。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春风行动”的帮扶救助机制实质上形成了一条以“质量导向”为核心的精准帮扶之路。在这条帮扶之路上,我们不摆“花架子”,不单纯叠加帮扶资金的数字,而是用制度的保障一环扣一环地把输血和造血、扶贫和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让困难群众的生活实现质的蜕变。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春风行动”十八年来,很多曾接受帮扶的困难群众在脱贫走向崭新的生活之后又加入“春风行动”队伍中成为捐助者。就像如今生活已经安稳的席大伯说,这种雪中送炭的事情,懂的人会懂的;而当时参与报道的骆东华老师也说,“春风行动”新闻报道,一直遵循的原则是不要单纯报道贫困,我们要予人希望,更要让人体会到社会发展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

不管是帮扶还是回馈、“输血”还是“造血”,“春风行动”这场永不落幕的爱心行动背后有一个“内核”多年来始终不曾改变:善良的杭州市民和闪闪发光的社会风尚让“春风行动”变成一种大爱,在这个城市里绵延不断地流淌着。

【缘起】

一次特殊的新闻帮扶行动 “春风”从一户吹到千万户

八月中旬的一个周末,74岁的胡大淼在当天的《杭州日报》上看见一则消息:《杭州市“春风行动”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实施细则》。“‘春风行动’这张保障网又扩大一些!”老人微笑着剪下了报纸上这则新闻叠平放进了一个文件袋。在他的这个文件袋里,存放着一叠已经发黄的报纸——这些报纸讲述着杭州“春风行动”从无到有的历程。

胡大淼退休之前是杭州市总工会的工作人员,也是向各级媒体报送信息的通讯员。

2000年前后,由于我市普遍加大改革力度,破产歇业企业增多,下岗、待岗人数也相应增加。

“全市有多少困难职工?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为了更好地帮扶大家,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总工会进行一系列的摸底调查。当时我们排摸一遍之后,发现全市困难职工家庭大大超过了往年,也超出了工会系统帮扶能力。”胡大淼回忆道。

据市总工会调查,截至2000年10月底,杭州市区共有困难职工家庭2468户。他们有的是在当时最低生活保障线(家庭月人均收入220元)以下的职工家庭,有的是因为职工本人或者家庭其他成员患有各类癌症等疾病致使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动员更多企事业单位、社会热心市民参与到帮扶困难职工的行动中来,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和市“送温暖工程”联席会议精神的具体要求,2000年12月,市总工会和《杭州日报》启动了一次特殊的帮扶新闻行动。

“在走访困难群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生活困难的职工把大部分的青春都奉献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他们老实本分,即使在遭遇生活困难之后,也不主动向企业或者周边的人提出要求。”《杭州日报》编委骆东华当时是《杭州日报》本地新闻的责任编辑,也全程参与“春风行动”的新闻报道。骆东华说,作为市委机关报,《杭州日报》不仅要如实反映困难群众的生活现状,更有责任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帮助他们重振生活的信心、传递希望、走出困境。

经过前期梳理和采访,2000年12月20日,《杭州日报》以《牵挂你呵,我的兄弟姐妹》为标题,刊登了钱兴国、霍云洲、章秀贞三户困难家庭的情况,并配发背景资料介绍,简要描述全市困难职工的总体情况。12月21日,由市委办公厅、市总工会统一组织的市部分企业“送温暖”恳谈会召开,标志着以“社会各界送温暖,特困职工沐春风”为主题的扶贫帮困“春风行动”正式启动。市总工会和《杭州日报》两路热线电话也同步开通,接受社会各方爱心捐款以及相关政策咨询。

在企业和市民群众积极踊跃的同时,《杭州日报》每天以显著位置对“春风行动”的内容进行了跟踪报道:22日《这个冬季春风拂面》;23日《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春风行动”》《老钱含着泪笑了》;24日《把“春风”送到千家万户》;25日《帮扶:一个都不能少》……

12月27日,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与时任市委副书记朱报春等市领导前往市总工会作帮困救助工作专题调研。在调研中,市领导表示,今后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都要开展这一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特困职工包括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帮扶救助,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温暖。

“我记得是在2001年1月4日那天,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市广泛开展以‘社会各界送温暖,特困职工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接到这个消息,我一边编写信息稿一边想,这下困难职工的生活有了保障!”胡大淼说。

按照《通知》的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解决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问题,落实职工最低保障待遇;要制订相关政策,落实特困职工的优惠待遇;要大力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把做好特困职工的帮扶工作列入当前重要议事日程,保证每一名特困职工都能过上祥和、欢乐的春节。

这是一个让人特别温暖的冬天。

为进一步加大对特困职工家庭的帮扶救助力度,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特困职工的关怀,市政府拨出了200万元专款,用于元旦、春节期间对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慰问救助。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捐款,市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热烈响应,积极参加结对帮困活动。

据统计,在“春风行动”的号召下,到2001年的2月26日,“春风行动”共收到社会各界的捐款(包括实物)6584675.62元,其中个人捐款额高达270余万,参与捐款的人数达23000余人!

曾经因为女儿钱敏得了尿毒症、自己和妻子双双下岗生活陷入窘境的钱兴国重新找到了工作,女儿的病也得到了及时治疗,生活又渐渐有了希望。老钱给《杭州日报》的编辑记者们写了这样一封信:每天我下班回家,路过杭报门前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望着你们的大楼,一看就是三五分钟。这些天,我脑子里一直想着如何报答,想了半天还是没谱,只能先从做一个杭城好市民开始吧!

【发展】

从受助者到捐助者 爱心接力一棒接一棒

在美丽西湖边,有一块特殊的春风行动“爱心碑”,上面铭刻的一个个热心人的名字。“杭州一家人”、“一市民”……很多捐款人留下的是这样默默无闻的名字。

席传喜大伯今年66岁,在杭州小有名气。在“春风行动”中,他曾经是生活暂时困难的受助者,后来又成为每年参与捐款的捐助者:“春风行动”每年数千元补贴曾经化解了老人生活的窘迫,走出困境的席大伯则在6年中向“春风行动”捐出了14万元,而这个“爱心循环”是他身后无数个受助与捐助故事的缩影。

胡大淼至今仍然记得席传喜第一次捐款的场景:2013年1月7日,天气阴冷。杭州市总工会帮扶中心走进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问清楚捐款流程以后,老人出门十分钟后又折回来,胸口抱着一包现金对工作人员说自己要捐三万元。

经过了解,大家才知道,席大伯现在家住望江街道。1998年的时候,家中的房子因为旧城改造被划入拆迁范围。后来一段时间,他没了工作,又在2006年时患上中风造成脑梗和心梗,医疗费花去10多万元,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随后,席传喜所在社区、街道给他办理了“低保”又申领了残疾证,并列入杭州市级困难家庭“春风行动”的帮扶救助范围。这样的帮扶一直持续到2012年。“春风行动”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还资助席传喜的女儿完成中学和大学学业。2012年以后,因为落实了住房政策,席传喜领到了住房拆迁的补偿金,女儿也参加工作了,一家三口都有收入,日子慢慢好起来。

日子好过了,可是席传喜总觉得心里欠着什么。“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拿到‘春风行动’发放的补贴时的心情。拿着这些钱我们全家过了一个好年,之前我已经不打算过年买肉吃了。什么叫‘雪中送炭’呐!”席大伯说,现在该轮到我帮帮别人了,所以就靠“春风行动”这个“靠得牢”的平台来回报社会。

市民陈卓婷是从妈妈阮志红手中接过了“春风行动”的“接力棒”。2015年初,曾被评为“春风行动”先进个人阮志红捐款前顺口问起女儿的想法。“那时还没参加工作,都是跟着妈妈捐一两百元。”陈卓婷回忆,此后阮志红隔三岔五就叫上女儿一起捐款,“春风行动”爱心榜上的款项署名也变成了她们两个人。陈卓婷参加工作以后,也成了“春风行动”的常客。“我的收入不高,只是每月发工资的时候想到就去捐,有闲钱也捐。”工作三年,陈卓婷累积捐出1万多元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困难群众。“也许这些帮助只是杯水车薪,但对生活困难的人来说,有总比没有好。多一份保障,才能让他们在变得更好的道路上前进。”陈卓婷说。

在市总工会工作人员的印象中,在每一年的春风行动送温暖队伍中,总有许多“老面孔”:爱心市民俞捷从2013年第一次参加“春风行动”开始,连续每年都来向“春风行动”捐款;市民莫坚敏也会来,他连续9年为“春风行动”献上自己的爱心;从2012年起,“春风行动”的老朋友邵德安已累计向“春风行动”捐款6万元······

18年来,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鼎力支持、无私捐助下,“春风行动”累计募集社会资金20.47亿元,各级财政补充资金5.9亿元,共向168.22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助困、助医、助学、反哺、应急等各类救助金26.07亿元;有4.8万家单位(次),289万人(次)向“春风行动”捐款献爱心,为“春风行动”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帮扶困难群众的“杭州模式” 一张保障网春风暖人心

2003年1月4日,《人民日报》以《让广大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杭州建立困难群众帮扶保障体系》为标题,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报道了杭州“春风行动”。文中提及:杭州市在连续10年开展冬季送温暖活动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政府、社会携手,对困难群众进行制度化帮扶的治本办法。他们首倡“春风行动”,构筑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帮扶困难群众的“爱心绿色通道”。

在十八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杭州市委、市政府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总载体,“春风行动”构建起来的是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的龙头工程,也是一张越来越温暖细致的“保障网”——

2008年,“春风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暂行办法》。

2013年起,“春风行动”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和困难外来务工人员的帮扶救助力度,专门出台文件,延伸“娃哈哈·春风助学”援助项目,重点帮扶农村低保户、农村困难户和低收入农户,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困难家庭实施“春风行动”春节一次性救助、“送清凉”慰问和助学援助等。

2016年底,“春风行动”又修订完善了《杭州市“娃哈哈·春风助学”援助办法》《杭州市“阿里巴巴·春风助医”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办法》《杭州市“春风行动”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实施细则》,在助学助医政策上进一步惠及农村及外来务工人员。

2018年,传化集团向“春风行动”捐助200万元并冠名“传化·春风外来助困”项目,定向用于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

“春风行动”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100例创建新方法之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慈善奖”,成为其他省市竞相效仿帮扶困难群众的“杭州模式”。

“多年来,‘春风行动’通过项目辐射、资金支持、结对帮扶等举措,努力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帮扶救助差距。帮扶救助对象从在职特困职工扩大到了城乡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边缘困难家庭、低收入农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实现了帮扶对象全覆盖。这张广覆盖、多层次的帮扶救助网络,真正把温暖送到了困难职工的心坎上,成为杭州一张亮丽的‘金名片’,也成为杭州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最美精神、构筑杭州道德高地的重要抓手。在杭州,春风常在,温暖常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郑荣胜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记者 何去非 马梦妍 通讯员 王钰哲 摄/记者 张之冰 李 忠 制图/倪宇翀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