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山上“听说过没见过”的两块石刻找到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0-04 08:28   

今年春天,网上一篇游记里出现重要线索 杭州爬野山爱好者奚大哥立大功

在三台山东北面,丁家山西面,有一座麦岭。

以前,那里有大、小麦岭,岭上种了很多麦子。《西湖竹枝词》说:“麦岭风吹小麦花,古藤乔木路三叉。”

根据记载,苏堤没有修好时,要想从西湖的北山往南山去,最近的路,就是麦岭了。

北宋以前,杭州城里的官商、老百姓,往灵隐、上天竺进香,往往先到西湖坐船,到了湖西的赤山埠、茅家埠,泊舟上岸,再取道麦岭,出洪春桥经九里松,往灵隐去。

麦岭在当时是熙熙攘攘的烧香大路。

1090年3月2日,苏轼、王瑜、杨杰、张璹相约,一起到西湖边游山玩水,在大麦岭上,留下他们来过了的痕迹。

三台山路侧,有个字龛,高43厘米、宽38厘米。摩崖楷书竖行,共4行,10字,字径7厘米。风化严重,肉眼已不可辨识,题刻写的是“蘇軾、王瑜、楊傑、張璹,同遊天竺,過麥嶺”。

苏轼在西湖边一共留下五处“到此一游”。

《西湖志》里记载,苏轼在西湖边留下的题刻,一共有五处,其中有三次都是他和王瑜、杨杰、张璹一起留下的。

龙井一处,写的是“苏轼、钱勰、江公著、柳雍同谒龙井辨才,元祐六年正月七日”。

龙华寺后一处,“苏轼、王瑜、杨杰、张璹同游龙华,元祐五年岁次庚午三月二日题”。

韬光庵一处,“苏轼、张璹、杨杰、王瑜,元祐五年二月二日同游韬光”。

下天竺一处,“杨绘元素、鲁有开元翰、陈舜俞令举、苏轼子瞻同游,熙宁九年九月二十日”。

但可惜的是,除了麦岭上的这一处,其他四处没有能留存下来。所以,大麦岭上的题记,是杭州现存唯一可信的苏东坡题记原物,相当珍贵。

和苏轼同游一起发朋友圈的三个小伙伴是谁?

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据说对佛教蛮有研究。1059年,考中进士,后历事宋神宗、英宗、哲宗数朝,任太常,历礼部员外郎、润州(镇江)州官、无为知军、两浙提点刑狱。著有《无为集》共15卷。

王瑜,字忠玉。1082年,为江南东路提点刑狱。1090年,召为刑部员外郎,为御史所纠,改京西路提点刑狱。1099年,以京东路转运副使知亳州。

张璹,资料更少,只知道是安隆人,字全翁。

苏东坡,曾两次到杭州当官,第一次是1069年,那年他36岁;第二次是1086年,53岁的他,又回到了喜欢的城市。

这四人“旅游小组”,是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以后组建起来的,大家应该都是同事,很聊得来,就约着经常一起出去玩。

那时的苏东坡,50多岁了,回到喜欢的城市,干着喜欢的差事,心情好,更钟情于山水,日子过得畅意无比。

挑个天气好的日子,不干活了,出去逛逛。他一出门,书童、茶童都要跟着,据说碰到风景好的地方,一落脚,茶摊就会摆起来。像大麦岭这种,一高兴,书桌一摆,留下题记,招呼书丹、刻工,也就刻了下来。

西湖边很多有故事的摩崖石刻

以湖为界,西湖北面,叫北山;湖南面,叫南山。南山、北山,每一个山头都有很多石刻,比较来说,南山更多一些。

这主要是因为南山大多是石灰岩,岩石硬度、厚度适中,刻字相对来说更容易;北山呢,以宝石山为代表,是火山岩,硬度太高,要刻字的话特别费劲。

所以,南山系的南屏山、凤凰山、南高峰、吴山……随便一座山挑出来说,摩崖石刻都很多。

西湖景区花港管理处最近出了一本新书——《杭州花港摩崖萃编》。

花港管理处副书记邵群,是西湖边摩崖石刻资深研究人,她带着文物科的工作人员,花了四年多时间,爬遍了南屏山、大麦岭、丁家山……花港一带的摩崖石刻,全部收集在书里了。

邵群说,书里还有个大惊喜,是他们忙活了四年多,一直到了今年,才找到的惊喜——南屏山上,新找到了两块摩崖石刻。

一块,是清代阮元写的,简简单单两个字“荔峰”,却把西湖边都听说过,但谁都说不清是在哪的荔枝峰,给了一个准确定位。

一块,是北宋浦延熙留的和朋友游南屏山的题记。这块石刻,邵群说在文献记载里见过好多次,知道就在西湖边,可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现在,终于见到了真身!

这两处石刻找到了 为啥说章太炎葬在荔枝峰下,也就清楚了

今年春天,花港管理处文物科副科长倪小蒙,在网上看到一篇游记,是一位喜欢爬“野山”的杭州驴友奚大哥写的南屏山游记。

爬“野山”,就是不走游步道,专挑没什么人走的野路子穿山。

爬了南屏山,奚大哥把一路上的所见,都拍了下来,其中一张照片,拍的就是阮元写的“荔峰”。

看到照片,倪小蒙联系了奚大哥,第二天,两个人就碰头,一起上南屏山去看石刻。

那地方,一般人真是没法找到。虽然就在南屏山脚,但要离开游步道,树林下,蔓藤间,深一脚浅一脚地绕到一块崖壁下,再钻进去,乳白色的崖壁上,仔细看,才会瞅见两个大字。

奚大哥一得意,说再往山上走,他还看到过一块石刻,问了好多人都说没听过,又带着倪小蒙去找。去了一看,是北宋时浦延熙留下的。

现场去看到以后也不能马上“盖章认定”,花港管理处前后花了很久才确认,图书馆查文献,按图索骥,再印证,花了很大力气后,才很有信心地说——

南屏山上,新找到了两块摩崖石刻!

荔枝峰在哪? 阮元明明白白告诉你

阮元写的“荔峰”石刻位于南屏山荔枝峰山脚处,现章太炎墓后方山林中。

字龛高30厘米,宽50厘米,摩崖隶书横行,字径15厘米,题款字径5厘米。

阮元,虽然比不上白居易、苏东坡有名,但西湖三岛之一的阮公墩,就是他主持西湖疏浚时,用湖底淤泥堆筑出来的。

阮元很有才,据说八岁就能作诗,写出“雾重疑山远,潮平觉岸低”这样的妙句。成年后,一跃成为清朝名臣、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史家、书法家,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很多人不知道,阮元还爱好金石。

他在浙江做官时,主持搜访两浙地区金石文字,派工摹拓,在1805年编撰成书,就是有名的《两浙金石志》。金石圈里至今把他当“祖师爷”看待。

《两浙金石志》收录的金石铭文,种类很多,有石刻、碑文、造像、塔记、经幢、题字、砖文、钟铭、铜器、印文等。目录统计共六百五十八种,实际所收六百八十种。

南屏山上很多石刻,书里都找得到,比方说司马光写的《家人卦》,新发现的浦延熙题名,书里都没落下。

有意思的是,阮元自己也在南屏山上写了两块石刻,可书里都没有提,可能是不太好意思吧。

虽然没收进书里,但阮元这个“荔峰”写得真好,字体舒张、典雅,字迹清晰,文物科的工作人员都说,是不可多得的良品。

这块“荔峰”现身,它还有个最重要的作用,是终于可以说明白荔枝峰在哪了。

在古文记载中,“荔枝峰”三个字经常出现,比方说写到章太炎墓,是葬于荔枝峰下。邵群说,大家一直都很奇怪,明明是南屏山下,为什么要写荔枝峰?

现在,找到阮元写的“荔峰”,一下就明白。

古人对山头分得很细,每一个山头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现在望过去,连在一起的,一座九曜山,一座南屏山,但没人注意,两山之间有个鼓起的小山峰,那就是荔枝峰。

从远处望过去,圆鼓鼓的一个小山峰,就跟一颗圆荔枝一样。

“荔峰”一现身,相当于阮元明明白白告诉你,这里就是荔枝峰啊。

“荔峰”石刻,现在的地方是很荒芜,不过据推测,清代时它可能是在山路边的。前两天,我们转来转去,发现石刻往东面去,地势平坦,隐约是有路的。可能,南屏山以前的山路就是这里,大家从九曜山往南屏山去,就从荔枝峰的半山腰穿过去。而“荔峰”,就写在山路边上。

浦延熙是谁? 范仲淹是好官的证人啊

浦延熙的题记,在南屏山北侧荔枝峰山腰处。

摩崖为隶书竖行,字龛高96厘米、宽60厘米,字径12厘米。保存状况良好,字迹清晰。

宋皇祐辛卯,是1051年。季秋既望,指的是九月十六。这一天,浦延熙和李乔,一起游南屏山,留下了这块“到此一游”。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这两个人是谁?

李乔,生平无考。至于浦延熙,生卒不详,可以确定的是,他官至员外郎。员外郎,在北宋属于正七品官阶,普通小官。

听上去很平淡无奇的一个人,但就因为,在那一年的那一天,他逛了南屏山后,留下这么句话,反倒是给历史上另一个人,当了回证人。

那个人,是范仲淹。

1049年,61岁的范仲淹来杭州当知府,结果,到了第二年,不止杭州,两浙路(大致包括浙江全境、江苏南部、上海)都赶上了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

当年的饥荒,严重到朝廷不得不下诏令,说“两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听人收养,后不得复取”。

在杭州当知府的范仲淹,想了个救灾办法,就是后人所说的“荒政三策”。

三策,一个是提高粮食价格。听说能卖高价,各地商人都运米来杭州,从而确保了有粮供应。而且,等到杭州城内粮食爆满,商人只好降价,灾民大大得益。

一个是大兴土木,比如修寺庙,灾荒之年,工价便宜,既节约成本,又给灾民提供就业机会,解决灾民流离失所之苦。

一个是赛龙舟,兴旅游。比赛要用船,赛船要人力,工作机会又来了。而且,看龙舟比赛的游客也来了,吃饭、住宿都能赚钱。

用“三策”,让灾民自己行动起来,干活养活自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当时,朝廷非议很多,有人弹劾他,说民不聊生了还大兴土木。朝廷很快派人来查办,派来的京官,可能就是浦延熙。

浦延熙到了杭州,按理是来“找碴”的,可一看,其它州府饿殍盈野时,杭州却是“里巷康衢,垂髫怡然”,心悦诚服,说“是岁两浙惟杭州民不流徙”。

杭州城好好的,浦延熙就放松下来,到西湖边游山玩水,挑了个好日子,上了南屏山。

别看现在名气小,以前南屏山可是风景绝佳之处。

明代僧人释大壑所撰的《南屏净慈寺志》说:“武林山水,西湖最胜;西湖山水,南屏最胜。”

也托了净慈寺的福,南屏山在当时,游人纷至沓来。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说南屏山上“小有天园”,风景、建筑一时集萃,称得上珠联璧合。如今的南屏山,“小有天园”只剩遗迹,但山腰石壁的刻痕依旧,远眺西湖,秀美还在。

可能,浦延熙也没想到,一时兴起留下这句题记,还给范仲淹的政绩留下了佐证。

本报道由

杭州discovery美少女小组×快拍快拍出品

西湖边还有哪些有意思的摩崖石刻?

宋高宗赵构 “忠实”是写给谁?

杭州以前有个圣果寺(曾名胜果寺),在凤凰山和将台山相交的笤帚湾尽头。圣果寺,早已被毁,但宋高宗赵构,在这里写了一块“忠实”。

“忠实”,楷书平列,高92厘米,宽182厘米,字径85厘米。

1147年,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在圣果寺,写下这么两个字?

凤凰山管理处文物科科长洪俊说,赵构当时是什么想法,现在没法确定,只能推测。

那么,来推测一下。

1147年,赵构40岁。一种普遍说法,说他20岁坐上皇帝之位,35岁杀死岳飞,五年后,眼看着朝廷无心腹之人可用,又想起了岳飞,提笔写下了忠实二字。

还有种说法,洪俊说,要从写字的地方来考虑。

南宋在杭州定都后,圣果寺改成了殿司衙,是南宋禁苑,皇宫的服务机构尤其是御林军,就驻扎在这里。赵构的“忠实”就是写给御林军看的。

赵构的祖辈赵匡胤,以前就是御林军,后来造反当上了皇帝,从此,宋代重用文官,对武官始终带有戒心,生怕历史重演。“忠实”写给御林军,希望他们忠实于君王,也就是赵构。

但也有可能,赵构是希望昭告天下,子民团结一心,从连年征战中恢复起来。

都说“忠实”是赵构写的,但它有个缺憾——没有落款。在“实”的左下角,一块小长方形,应该是落款被凿掉了。

明代《成化杭州府志》里说“胜果寺有宋高宗忠实亭石刻,在凤凰山之右,或即此书也。”表明字是赵构写的,但没提落款的事。

到了清代,阮元编的《两浙金石志》里,提到了“旧本有款,不知何时凿去。”清代《凤凰山圣果寺志·云居圣水寺志》里进一步讲到“旁有金玉图书款,今存空隙。”

这么来看的话,很有可能是,作为皇帝的赵构写的是金落款,被人给偷偷凿走了。

慈云岭上

“乾坤一望”为啥写两遍?

洪俊说,他一直都想去明代,问问书法家洪珠,同一句“乾坤一望”,同一个山头上,为啥要写两遍?

一块在老玉皇宫内,一块在游步道上,连字体都一样。

洪俊想来想去,说可能慈云岭改过道,路边写了一块,改道了,不甘心又回来写了一块。

明代时的杭州城,进城要么走复兴路第一码头,要么走虎跑路、万松岭,最近的路就是慈云岭,八卦田上,翻山到西湖边。因为走的人多,就把起初弯弯曲曲的小路,拓宽,修得更好走。

那时的慈云岭,站到顶上,一面是西湖,一面是钱塘江,那真是乾坤一望,杭州的风景都在了。

所以,“强迫症”洪珠连着两趟,一定要把“乾坤一望”留在人人都看得到的山路边。

万松书院 有美,是因为有美景啊!

万松书院的芙蓉岩石壁上,有落款“遂宁张鹏翮题”的两个大字“有美”。有美,意思就是这里有美景,一眼望出去,整个西湖尽收眼底。

懂得赏景的张鹏翮,是清代第一清官、治河专家、理学名臣。他“不避权贵,人皆惮之”,先后两任皇帝都夸他。

康熙帝说他是“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雍正更夸他是“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吴山上有杭州最早的摩崖石刻

天天有人爬山、跑步、遛鸟、打太极的吴山上,也“藏”了很多摩崖石刻。

杭州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就在这里。

它写于840年,唐开成五年,距今已1100多年了。

大唐开成五年六月十八日,××××,岳道士邢全(有争议)钱塘县令钱华记,道士诸葛鉴元书。

其中有个争议的“全”字。

有人说是“念”,有人说是“盦”,有人说是两个字“令文”。清代时,阮元在《两浙金石志》里表态说,他认为是“全”。

吴山管理处有位对摩崖石刻蛮有研究的工作人员,叫王兴臣,说唐代时,邢全和钱华,一起来游吴山,那时的吴山不像现在这么繁华,道士特意选了个清静优美之地,玩得高兴,就写了下来。

浙江体育会摩崖

秋瑾这些朋友是讲义气的

吴山的西面,有个宽15米的“云山万古”,是中国体育史上唯一一个石刻。

题记上说:

中华元年,浙江体育会成立,圣水寺僧大休捐山地,王君湘泉赠山岩,供摩崖用因题四字,以志不忘。永康吕公望记,宁海叶颂清书。

1912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第二年,原光复会浙江军政要员朱瑞、吕公望、叶颂清、沈钧儒等刊刻题记,并重建了秋瑾创办的体育会,重建后的浙江体育会也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体育会之一。

浙江体育会重建后,开始逐步展开一些体育运动,目的不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改变积弱积贫现状。

1915年10月17日,浙江体育会和教育会联合在杭州高级中学举办了第一届联合会操。会操表演后还颁发了秩序奖、组织奖、运动奖等奖项。现在每年十月,全省各中小学召开的运动会,就起源于此。

忠孝节义 一个字高2米!

吴山上,有几个大字真的很大,“忠孝节义”大字楷书,一个字高2米!一个人站过去,压根护不住一个字,王兴臣说,可能是杭州的摩崖石刻里,单字面积最大的。

字大是大,但并没有很美?王兴臣说,没办法啊,写字的人是个武官。

徐庆超,1795年,乾隆年间最后一年中的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后来一路升为闽浙陆路总兵。

徐庆超从小喜爱武术,长相魁伟,身高8尺,力气超群,武艺高超,什么都好,但可惜,不识字。他小名“徐狗四”,一听就知道,穷人家孩子。

就因为不识字,在朝廷里常被嘲笑,他憋着劲天天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书写大字的功力,尤擅书别具一格的“寿”字,吴山上的大“寿”也是他写的。

武夫出身,写起字来和文人不一样,写个大字,专门挑崖壁大的地方,不然施展不开。写多了,大家对他的评价也改了,说他“善武又能文,作书如用兵”。

可以说,凭实力翻身。

烟霞洞

都说烟霞此地多

你有没有来看过

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是“烟霞三洞”,尤其是烟霞洞,洞里的石刻造像鼎鼎有名。

烟霞洞,是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天然洞穴,是西湖边最古老的洞壑之一。洞深30米,从外到内逐渐收缩,进了洞抬头看,顶上密布大小玉乳,阳光映入,闪烁五色异彩,宛如烟霞。

很多人说,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洞前竖了个碑,写着——

“烟霞此地多”,落款是“光绪二十二年南林沁园甫 金焘题”。

钱江管理处文物科工作人员杨宏伟说,光绪二十二年,是1896年,说明石碑距今最少已有122年。

金焘是谁?他父亲金桐,是湖州南浔金氏家族发迹的第一代人,是南浔“八牛”之一。(清末民初,南浔出现一大批富商,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说。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为“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为“牛”,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称之为“狗”)

家底雄厚,金焘也争气,16岁中秀才,先后任缙云县学训导、中书科中书、通奉大夫,后来继承父业,开办“金嘉记”丝行。曾两度出游欧美,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把大部分子女送去英国留学。他的子女很多成了艺术家。

比如大儿子金城,民国初年画坛领袖人物,曾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金”,也有说与吴昌硕并称“南吴北金”。

女儿金章,专攻西洋美术,有《金陶陶女士画册》《金鱼百影图卷》传世,著有《濠梁知乐集》。

金章的儿子王世襄,是近代著名文物专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图片由西湖景区花港管理处、凤凰山管理处、吴山管理处、钱江管理处提供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编辑:王洁
返回
以湖为界,西湖北面,叫北山;湖南面,叫南山。南山、北山,每一个山头都有很多石刻,比较来说,南山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