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从钱塘江运货物进运河先要挑着货物过堤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半爿?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9-14 10:56   

再过十多天,滨江物联网小镇里,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物联网产业孵化器就要投用了。未来,许多有趣又实用的产品,将会在这里被制造出来。

物联网小镇在西兴,滨江东侧,这个正在酝酿着许多高科技产品的地方,大多数人认识它,或许还是因为那条能讲一长串老故事的西兴老街。

去年年初,西兴街道着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到今年1月,拆了510处违建,整治了8.2万方的墙面、4.8万方的屋顶,修复了1.7万方的人行道……有点杂乱的古镇,已经换了新模样。

古镇“改头换面”时,街道找了好些“老西兴”,请他们帮忙回忆西兴老街的过往。77岁的王根生为此手绘了一张西兴地图,凭着记忆,标出了上百个老地名。

一年多过去,地图修修改改,添了许多地方。昨天上午,我们去了趟老王家,看看地图,也听他讲讲西兴老街上的过往。

即便不打酱油

在家门口也能闻到酱香

地铁1号线西兴站下,往北走800多米,就到西兴老街了。

换了模样的老街,确实挺好看,粉墙黛瓦,清澈的官河穿镇而过。屋子桥边,一个小伙子在拍写真,“这地方的景色一点不比景区差。”

老王家在古资福桥附近,门口有一副褪了色的对联:“窗对运河东海潮,楼近古街西兴头。”写出了房子“推门见古街,小院靠官河”的地理位置。

清末,老王的祖父携家族从上虞举家迁移至西兴,便一直住在这里,“现在蛮安静了,老街以前很热闹的。”

老王说的这一点,在他画的那张西兴老地图上就能知道。地图上,一笔一画,一直画到了民国时期的历历过往,北海塘、西陵驿遗址、六眼井,一座座小桥、一个个牌坊,密密麻麻地标了好多。

这上面的不少老建筑,在老街的一次次整治中被保存下来,仍然矗立在老街上。

比如,老街96号的俞任元过塘行,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点。这些年,官河路102-104号、105-107号、112号的老房子,钟大椿、张德茂、俞任元、协亨祥过塘行,还有杨宅、孙宅这样的历史建筑也一一修缮完毕。

地图上的和尚桥(即古资福桥)和小划船埠中间,以前有一个“金水记酱油园作坊”,老王并未画出,却为他带来了一个“香喷喷的童年”。

“酱油园大得很,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作坊。现在,作坊变成了停车场,能停得下二三十辆车。”老王说,酱油是用那种老底子的方法做的,下面是一个大酱缸,上面戴着个“帽子”。

老王说自己小时候,也经常去那里打上一壶酱油回来,“不过,即使不去那儿打酱油,在家门口也常常能闻得见酱香。”

酱油园的老板姓金,乐善好施,生意一直很不错。

这就是原来西兴老街上,市井生活的一个小片段。现在,虽然生活方便了,上个网,什么用的东西,也都能直接快递到老街,但每每提及,老王依然惦念着以前的日子。

老底子的西兴有

七十二爿半“过塘行”

除了“西兴镇图”外,老王还手绘了另外一张地图,同样是西兴老街,只是标的都是“过塘行”。

“过塘行,只有西兴有,其他地方是没有的。”老王说。

过塘行的“行”,读“háng”,指的是专门替过往客商转运货物的“转运行”,相当于现在的“物流中心”。

“塘”,说的也不是水池,而是堤岸。因为河流之间有水位差,江河交汇处通常都建有坝,明清时,从钱塘江进入运河或从运河进入钱塘江的货船,都要先卸下货物,等货物挑过塘堤后,再另外装船。

西兴老街西端,连着浙东古运河的源头,途经萧山、绍兴、上虞、余姚、宁波。浙赣铁路、杭甬公路还没建起来时,西兴是钱塘江南岸重要的水陆码头,客商、货物都要集中在这里中转,渐渐地,就出现了“过塘行”。

《西兴镇志》里说,“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兴共有过塘行72爿(量词,读音同盘)半,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等从业人员达千人,成为名震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

这七十二爿半过塘行的经营范围,也有细致的分工。其中,过客人、禽蛋的有赵永利、俞小八房等八家;过茶叶、烟叶、药材的有来锦标、孙太和等四家;过牛、羊、猪、鱼秧的有钟大椿、富三房等十二家;过酒酱的有傅汝贤、陈光记等六家;过棉花、蚕丝、绸缎的有曹大本、沈惠全等七家;过百杂、灯笼、木器、锡箔、扇骨的有协亨祥、徐炳记、沈八房等二十九家;过建筑材料的有源盛和、王诚孚等三家;过其他的有李庆记等二家;过银元的只徐国佩一家。

这七十二爿“过塘行”,都是一年四季营业的,只有孙家汇“黄鳝行”,由于只过鳝鱼等季节性的货品,不是全年营业的,所以被大家称为半爿“过塘行”。

晚清文人来又山在《西兴夜航船》里写道:“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说的正是西兴过塘行客来物往,竟昼夜不歇的繁荣景象。

拿根扁担出门

就能找到工作

“以前要买东西,都找过塘行,比现在寄快递还方便。”老王笑着说,“只要和店家讲一声就好了,要寄什么要买什么,都能给你办好,大家都是靠信誉在做生意的。”

老王家以前就是“王学记轿行”。奶奶买了十几顶轿子放在家里,谁家里要接个贵客,就来租上一天。

西兴老街的过塘行,在这里住过的每一个老人,似乎都能说上一段长长的往事。

72岁的张翊乔家,以前就是“张德茂过塘行”,专过烟叶、茶叶,从他爷爷的爷爷开始,一直到他的爸爸,都经营着过塘行的生意。

因为有了过塘行,西兴老街的其他生意,也十分红火。老街的官河两边,当年有汤宝楼茶店、延春堂药店、沈大昌南货店、祥茂肉店、杨永和布店,还有酒作坊、酱园店等等,进了老街,吃穿住行,休闲娱乐,一应俱全。

老王说,早前,西兴老街的繁华,从清晨至深夜,从未间断。

和尚桥桥头,有个日船埠头,是专门停靠白天来往的船只的。另外,还有专门在晚上开的船,叫“夜航船”,晚上从绍兴出发,在船上睡上一晚,一觉醒来就到杭州了。

入夜后的西兴老街,似乎比白天更加热闹。商客们刚下船,老街上夜宿店的伙计们就提着灯笼出来揽客了,灯笼上用纸糊着自己家店的名字,就像现在的招牌。

这样的繁华,让西兴老街上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活干。“只要肯出力气,就不怕没吃的。”老王说,随便拿一根扁担出门,就能找个力气活,即便是空手出门,不管是抬轿子还是拉车子,总能赚到一顿饭吃。

两张跨越57年的照片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有了汽车。后来,有了轮渡。再后来,钱塘江的江面往北退、往西退,一直退到了十里之外,西兴老街就开始慢慢安静下来了。

1961年,老王和母亲,还有几个亲戚家的小孩,在和尚桥上拍过一张照片。昨天上午,老王站在同一个地方,我们又给他拍了一张。

这么多年来,许多人都搬走了,但这几座老桥一直在。

去年秋天,快报和滨江区治水办一起征集过滨江河道的故事,50岁的“老滨江”陈于晓在一首诗里说,“老街坊们,在老街深处深居简出,仿佛是为了填补某一段光阴的空白。”

西兴老街的整治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滨江要把长河历史老街、西兴历史老街保护、利用起来,“体现出历史和现代交融的独特韵味”“一个释放着江南独特韵味的公园城市,走几步,能看到千年历史老街,再走几步,又能遇见现代气息非常浓厚的工业园区和市民居住园区”,是滨江城市建设想要的未来。

陈于晓在诗里还说,“守护好官河源头的每一滴水,清澈的故事,从此便源远流长了”。西兴老街,也是如此。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通讯员 潘军刚 摄影 江玥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