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情深 留住城市记忆 杭州百年古井重回市井生活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8-29 07:35   


“老沈,我们的书什么时候出版?”最近,73岁的沈伟经常被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的街坊们拉住询问。

沈伟是民间古井研究协会会长,这本书便是他和一群“老伙伴”今年要干的头等大事——讲述杭州古井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为每一口古井上“户口”。

“饮井水处话家常”,水井对于江南人家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历史悠久的杭州上城区存留了156口水井,占杭州全市水井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52口百年古井。经过近年来的“五水共治”和修缮,这些古井重归百姓生活,当年邻居们在水井边聊家常的景象又回来了。

这些古井,是象征城市记忆的一双双“眼睛”,明亮而生动,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为保护和擦亮“眼睛”,杭州市城区将古井文化保护与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工作相结合,建立起古井长效保护机制。

古井自古有名

一口水井,不仅是居民洗衣、做饭的水源,更是街坊们谈天说笑、联络感情的场所。

走过杭州闹市区紫阳街道花生弄的之字形巷道,看到石灰糯米浆垒砌的古井。“新房子,老古井,新生活伴着美好的回忆。”69岁的居民徐水森说。今年2月,18户居民吃了一顿特殊的团圆饭,热闹又温情,为的是庆祝乔迁新居,以及被原貌保留的古井。

“古井自古有名”。紫阳街道有着特殊的水井文化,不宽阔的坊巷间,从鼓楼口的状元井,沿着晓霞弄、花生弄、丁衙巷、十五奎巷,直到元宝心,共有23口古井,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在这里进行危旧房整治之初,街道曾把水井列入统一整治名单中,最终却在居民的提议下决定修缮水井,留住历史。

“铺子、墙门、水井,是老杭州人最难忘的记忆。”75岁的十五奎巷社区居民倪金富在井弄住了大半辈子,家门口不远处就有3口水井。关于井的故事,他总能娓娓道来。然而,现存的井已经越来越少了。几年前,他凭借记忆和广查资料,画出当年古井的样子,制成一张手绘图。而当他循图找去时,许多井已不见踪影。

去年5月以来,20多名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的街道居民,自发成立了杭州首个民间古井保护组织“古井护卫队”,并成立了民间古井研究协会;今年,他们又开始编写《坊巷古井名录》,力求留住城市记忆,让每一口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古井都成为现代都市里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顶针井,位于十五奎巷井弄3号旁,内径约40厘米,高约50厘米……”最近,《坊巷古井名录》的初稿已经在居民间传阅,目前已收录了南宋御街·二十三坊里的17口古井,待进一步完善后就能正式付印。

“古井,最能代表市井文化。”民间古井研究协会副会长宁国良说,很少有一个城市像杭州这样留有这么多古井,接下来,他们要将古井名录的收录范围,逐步扩大到整个上城区乃至全杭州市,为每一口古井上“户口”,也为它们量身定制保护方案。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钱祎 周洲 通讯员 叶慧芳 吕啸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