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城市老地名的历史记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8-23 06:10   

借助城市老地名,通达城市历史记忆的深处。最近,杭州又有22条道路、8座桥梁的名字获批。归德弄、望江门外直街、海潮寺巷等,一大批老地名,重回公众视野。

这些老地名,一个个充满历史质感。比如“归德弄”,最早可以上溯到南宋名寺“归德院”,相传宋高宗赵构当年被金兵追击,曾在此短暂驻跸。而望江门外直街,老底子杭州人几乎个个耳熟能详。那里原本就是“菜场一条街”,望江门外,江涂田野,不适稻作,很多人专业从事蔬菜生产,早期菜摊菜贩在1公里多长的老街上延绵不绝。至于新命名的海潮寺巷,《武林梵志》当年记载说,“凡进香普陀者,必聚足于此,犹径山之有接待院也”。尽管海潮寺早已毁于战火,可老杭州对寺庙仍念念不忘,巷以寺名,也期待老寺有一天重见天日。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老地名,因为城市建设的推进,老街巷改造了,老地名、“土”地名就丢掉了。有些地方,甚至热衷取一些“大、洋、怪”的地名。地名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化语境下,某种文化心态的变化。

20年前,我还在古城绍兴工作。所在的报社,和鲁迅故居只一街之隔。这里曾是赫赫有名的都昌坊口,充满了鲁迅先生的少时回忆。可后来更了名,鲁迅早年笔下的白墙黛瓦,连片台门,都消逝在“城市化”尘烟之中。此后,这里又大兴土木,建起鲁迅历史文化街区,满目只有“假古董”,奈何。

也有丢了又改回来的。几年前的湖北襄樊,被再度改回襄阳。与杭州相邻的黄山市,前些年听说有人大代表动议,要把名称改回徽州。古襄阳和古徽州,相比后来的地名,仅就文化厚重说,孰优孰劣,想必高下立判。动议虽好,可是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终究不是个办法。

地名保护,当然不仅仅是保留一个地名,更要保护好地名之后的文化遗存。2012年底出台的《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地名命名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等特征。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的地理实体拆除重建或者迁移,重新命名应优先使用原地名。杭州也于2014年专门出台《地名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其中重点提到,历史风貌地区需要命名的支小路宜以巷、弄为通名。这当中的信息是明确的,地名和地方,是有机统一。要努力促使城市地名回归中国思维、传统价值。

拿这次重新命名的归德弄来说,“老树新枝”,就是通过公开征集恢复的。而去年杭州在对城西的西溪路沿线改造时,也注重挖掘老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复活人文景观。自古以来,西溪沿线就有“西溪十八坞”一说,“是坞有泉皆到水,沿山无处不栽梅。”沿线王家坞、庙坞、龙驹坞、东穆坞、西穆坞、里桐坞、外桐坞,还有杨家牌楼、老东岳、法华寺等一大批老地名,沿用至今。漫步新修的沿山游步道上,移步换景,还是文化有魅力。

推进城市改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老地名的交替。但是,地名交替,文化不能“失忆”,假如我们连城市的记忆都失去了,又哪里找得到回家的路途。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