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市救助站帮助1226人次返乡 今后寻亲还将用上更多技术手段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6-20 09:00   

昨天,“6.19”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内举行。一对失散多月的母子在救助站努力下,现场团聚。同时,市救助站与市刑侦支队签订技术寻亲协议,救助人只要在走失前办理过第二代身份证,就有可能找到回家之路。

今年前五月 市救助站帮助寻亲返乡 1226人次

“孩子,妈妈终于找到你了!”昨天,从河北保定赶来的张阿姨,在救助站里,紧紧地抱住了她苦寻许久的儿子。

而这个故事还要从上个月说起。那天,城区救助小分队在街面巡查时,发现一名男子一直蹲在屋前,在交流中,他表达混乱,口齿不清,经市七医院诊治,他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

他是谁?从哪里来呢?他的家人又在哪里?

起初,面对救助站工作人员户籍询问,男子一直缄口不言,即便仔细查找了男子随身携带的物品,也没有发现有关他身份信息的蛛丝马迹。但想要帮他回家,突破口只能在他身上。

于是,工作人员一次次来到他的病床前与他交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治疗护理下,他终于开口了。

根据线索,工作人员联系了多个地区的民政部门,最后缩小范围,通过警务室“公安部全国人口信息系统”多次查询比对,锁定了他的身份信息。原来他叫洪涛,家在河北保定,来杭州游玩时突发疾病,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于是,工作人员赶紧联系了洪涛早已心急如焚的家人。昨天,他的母亲和外婆来到现场,接洪涛回家。

在杭州,像洪涛这样不幸中的“幸运儿”还有很多。据统计,十年来,救助站将6063名精神疾病、重症病人等特殊人员护送返乡,帮助他们尽早回归家庭。今年1-5月,杭州市各救助管理站帮助返乡1226人次。

只要走失前办理过二代身份证

救助人就有可能找到回家之路

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科长左伟告诉我们,帮救助人找到亲人离不开甄别技术。

传统的甄别技术主要有四个步骤。一是看,通过救助人的外表、言行,判断他是否成年,是否患有特殊疾病。二是问,通过交流掌握一些线索,比如对父母的印象、周边的生活环境,缩小查询地范围。三是写,一些在言语沟通上有障碍的救助者,可以尝试写下亲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即使所写的字并不准确,也可利用谐音在全国人口数据库进行查询。四是查,检查救助人的随身物品,查看是否存在能体现他身份信息的物品。

但传统的甄别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比如在遇到特殊人群像聋哑人士、突发疾病的人时,工作人员无法进行任何信息采集。

目前,救助站也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发布寻亲公告,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参与。

昨天,杭州市救助站还与市刑侦支队,签订技术寻亲协议,这意味着,综合研判技术将正式应用于亲人寻找。只要救助人在走失前办理过第二代身份证,通过提供指纹、体貌照片等有助于开展分析的信息,就有可能甄别出身份信息,与亲人团聚。

据了解,2018年,在公安刑侦的综合研判技术帮助下,已有20名终生安置和长期滞留人员确认了身份,并成功与家人团聚。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通讯员 刘汉武 潘辉 实习记者 严佳炜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