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子”监测水质不含糊 用数据“开方” 守护一方碧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5-17 09:36   


余杭星桥镇的保障桥上,一个身穿黑白条纹T恤的男子麻利地将一只透明水桶抛向上塘河,没过几秒钟,满满一桶水就被拎上了岸。

“小陈,又来检测水质啊?”路过的居民见惯不怪地跟他打着招呼。“是啊是啊。”小陈笑嘻嘻地应和着。

居民口中的小陈是余杭区环境监测站的副站长陈斌,他从事环境检测已经十多年了,在水环境的治理上颇有心得。同事们笑称他是个“急性子”,发现问题最“急”时,水质跟踪检测也最“急”时……不信?这才刚入夏,看他那已经晒得黝黑的皮肤就足以证明啦!

“急性子”干活一点不马虎

虽是5月的太阳,但照在身上已是火辣辣。未做任何防晒措施的陈斌打完一桶水上岸,豆大的汗水开始往下流。他顾不得擦拭,就拿出随身携带的仪器放入水中,“滴”一声后屏幕上出现了2.7mg/L的数据,“这个测的是水中溶解氧含量,溶解氧低于2mg/L就说明水质不太好。”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数据记录到样单上,然后再将采集到的河水倒入空塑料瓶,贴上标签。

“现场技术有限,检测氨氮等指标还得把它带回实验室。”陈斌说,氨氮是水质监测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当生活污水、工厂废水自以为不知不觉地“混”入河水中,异常的氨氮指标就会立马使其“显形”。

说完,陈斌便揣上装备坐上车前往实验室。车刚停稳,陈斌又风风火火地冲向了电梯,时不时看看电梯的到达楼层,来回踱步。

“他呀,就是个急性子。”随行的工作人员笑着说,“平时走路一溜烟就没人影了,工作更是如此,一旦发现河道水质异常,立马就跑出去采样排查了。后期的跟踪调查也属他最及时!但是,他性子虽然急,但干活却一点不马虎。”

就拿G20峰会期间检测苕溪水质这件事来说,陈斌每天早、中、晚都要对水样进行采集检测,这样的工作强度持续了20多天。要知道,原本按照正常流程,饮用水水源每月初检测一次就可以了,但陈斌自我加压,20多天里每天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出门上班,七点准备好出发采样,有时候甚至还需要通宵。问他累不累,他开玩笑地说:“披星戴月,也是我们保卫饮用水水源地的一种神圣使命。”

每天用数据守护河道健康

陈斌的性子为什么这么急?

其实,这跟他从事的职业有关。陈斌说,水质监测是河道治理的第一步,在河道治理中起到了“把脉”的作用,“我们就像是医生,对河道把脉,发现问题然后开出治疗处方,如果动作不快点,后续治理跟不上啊。”

具体来说,就是及时发现水质问题,确定污染源,然后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那他是如何及时发现河道水质问题的呢?陈斌自信地拿出了手机,“你看,我们有一个水质监管协调的微信群,各个自动站每隔四个小时就会把河道监测数据反馈上来。所以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看监测数据。”

“可不要小瞧这些数据,它是我们‘把脉’的重要依据。”陈斌一条一条仔细地查看着,“你看,这些标黄的数据表示水体的某个指标没有达标,我们就要重点关注。”

当自动站的水质指标持续升高时,陈斌就要出发去现场采样,印证自动站的数据是否准确。一旦确定水质不达标时,就需要通过加密采样布点、摸排比对,最终找到病根,也就是污染源范围。然后,将“把脉”结果告知到具体治水部门,当然,后期陈斌他们还会进行“回诊”,确保水质“恢复健康”。

就拿上塘河余杭段来说,11公里的河道在2017年前一直是劣五类水。问题出在哪?陈斌和同事们通过好几个月的摸排调研,通过生态治理、引配水、截污纳管等措施后,最终发现是与上塘河相连的卫星河、赭山港等支流的截污纳管做得不够彻底,“漏网”的污水被偷排到支流并影响主流水质。找到问题根源后,相关部门就开始整治,去年下半年上塘河余杭段成功消劣。

“虽然水质还有待提高,但起码河水不发臭了,漂浮物也没有了。”陈斌感慨道,“我在环境监测领域工作快十年了,尽管工作普通,但我还会一直坚持下去,做个好‘医生’,守护好我们的河流!”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通讯员 王磊 记者 范昱 实习记者 严佳炜  编辑:郑海云
返回
同事们笑称他是个“急性子”,发现问题最“急”时,水质跟踪检测也最“急”时……不信。居民口中的小陈是余杭区环境监测站的副站长陈斌,他从事环境检测已经十多年了,在水环境的治理上颇有心得。陈斌说,水质监测是河道治理的第一步,在河道治理中起到了“把脉”的作用,“我们就像是医生,对河道把脉,发现问题然后开出治疗处方,如果动作不快点,后续治理跟不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