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天子岭处理厨余垃圾 王润沛说:我们多做一点,后代可以多拥有一点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4-17 07:13   

在巡查中的王润沛。

“学了环境科学,就注定要在环境条件最恶劣的地方工作,所以努力奋斗呗!我们这代人多做一点,后代就可以多拥有一点。”

1988年出生的王润沛,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就来杭州工作,一直都在天子岭的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从污水处理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到现在负责厨余一期项目、餐厨一期项目的全面运营工作。

三十而立,对于王润沛来说,奋斗有着双重含义:

一是为了美好生活——来杭州也是意外,“我女朋友当时在杭州工作,告诉我环境集团招聘,我就投了简历。后来,他们的录用通知比北京的一家公司早到。我就跟着女朋友落户杭州了。”为小家谋幸福,能在杭州扎下根,是他最实在的奋斗理由。

二是为了心中理想——工作4年来,他始终都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一线,也是垃圾处理的守门人之一,“学了环境科学,就该当环境的守护者。”

他的日常关键词:脏臭和危险

“和环境专业打交道,工作环境哪里会好呢”

2016年4月,王润沛调入现在的岗位,名称很专业——固废处理分公司资源化利用科科长,具体负责厨余一期项目、餐厨一期项目的全面运营工作。看起来,他所在的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部门并不是一线,而且科技化程度比较高,并不像是环境很艰苦的岗位。

然而,外行的想象力始终是贫乏的。

他的办公地点就在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山脚下,厨余垃圾资源化生产线车间的三楼。四楼平台是依山而建的运送杭州各地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车的进料口。一楼就是通过机器分拣出的厨余垃圾中含有的塑料、铁制品等物质的出料口。

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张1.5米宽、1米高的巨大表格,题为“资源化事业部2018作战图”。写着整个部门的22项工作,其中执行人这一栏里写着“王润沛”的有十项,“我平时工作比较杂,很多挺专业的。”他边聊边带着钱报记者走了一遍厨余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流水线——这条生产线,他每天都会至少走一次,看看设备的运行,比较重要的几个环节的数据基本上随时都会关注的。

在这3000步路程里,记者看到了一个环境资源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

厨余垃圾开始预处理后,会暴露在车间内。虽然整个预处理车间是有除臭设备的,但为防止未经处理的气味泄漏,整个工作间密封性相当好。所以在预处理车间味道可想而知,人员进出都要戴口罩。

“和环境专业打交道,工作环境哪里会好呢?”他说,“只有环境恶劣和相对恶劣之分,如果山清水秀,那就不需要我们环境人了。”

比如刚工作时,他在污水处理厂。“那会儿,我们需要处理的污水——是填埋场垃圾腐烂后流出来的水,墨黑的,不小心手上沾一点,洗上四五次都还会有味道的!但是,慢慢你也会习惯的。”

脏和臭是一方面,工作的艰苦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危险。

“20米高的沼气罐,每周要爬一次,很多保护设施都是在罐顶的。”王润沛说,爬罐子的楼梯是在沼气罐外面的,铁质的楼梯通透感十足,可以一眼看到地面,“恐高症是肯定上不来的。我刚开始爬的时候,腿都会抖的,要在心里默念不要看地面。”

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如果下班时间给我们打电话一定都是紧急情况,最好人要到现场来。”王润沛说,在项目试运行时,在家里饭吃到一半就被电话呼出来的情况,也是家常便饭了。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黄莺 通讯员 吴玉玲 文/摄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