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回家过大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2-19 07:49   

见证三代人成长的老街“重获新生”

我在家门口寻见“乡愁”

坐标:浙江浦江

 

每个城市,都有条独属于她的老街。对于土生土长的金华浦江人而言,这条街当是后街。后街,学名民主路,位于浦江县城最中心。步行两三百米,一条解放路与之相交。

这块我从小长大的街区,两旁都是服装、杂货、小吃店。几十年来不少商户先后加宽门庭,一点点吞噬了不宽的街道。这里房屋老旧、店面简陋,街面窄到只够四五人并排行走,一辆三轮车就能引起短暂的“大堵车”。整街塑料阳篷遮盖下,电线网线纵横交错,一度是消防安全隐患重地。

是拆是留?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2016年,后街入选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逐渐被人遗忘的老街摇身一变,成了民主路、解放路历史文化街区。

正月里,修缮后的部分街区对外开放,吸引了一大波市民参观散步。大年初二,80多岁的外公趁着儿孙来拜年的工夫,一定要带我们到街头巷尾走走看看。

修缮后的民主路、解放路街区,整街青石板,路边是古香古色的江南建筑,屋檐下配以红红火火的灯笼,年味厚重。街区已经率先入驻十余家店铺开始试营业,涵盖了文玩书画、传统服饰、餐饮、民俗小物多个类别。

“你妈妈还小的时候,家里用的针头线脑、日用器皿,平常下荤店(下馆子)、买药看病、婚丧嫁娶,这里的小摊小店全部都有。你小时候,最爱吃东街的酥饼,你还记不记得?现在反而比以前更好了。”眼前修旧如旧的街区勾起了外公的久远记忆,一缕乡愁也重现在我的脑海里。

“他呀,三天两头一脚深一脚浅地晃过来,看看这里改造得怎么样了,好像比谁都要关心。”外婆说。

是啊,家门口成了历史文化街区,一缕乡愁近在眼前,怎会不令人期待?记者 钟玮

一只垃圾分类箱,一种幸福生活的模式

坐标:江苏泰州

 

今年过年,我还是像以往一样驱车回家,车刚爬上泰州长江大桥,就看到长江北岸幢幢楼房像刚被雨水冲洗过一般干净,和蔚蓝的天空构成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

这里位于长江下游北岸,距离杭州300公里,这里是我的故乡江苏泰州。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泰州,和杭州一样自古与水有缘,人们都是逐水而居,而我就是喝着长江水长大。

终于到达我所在的小区引东社区,打开车门,柔和的风带来的是清新的空气,整个社区里都弥漫着年的味道。拎着杭州特产,走在小路上,我发现旁边一个绿色的箱子格外显眼,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是城西街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给社区里送来的垃圾分类箱。“自从有了这个垃圾分类箱,大家伙儿垃圾分类习惯开始养成。”早在路口等我的父亲显然很满意这些绿色家伙的到来。

“以前下雨,水排不掉,一直要漫到膝盖。”大学生村官张珺指着自己的膝盖说。其实,“看海”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引东社区组建之初,由于社区基础差,道路旁绿化带中随处可见垃圾。

为了解决这一顽疾,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正式实施。这以后,我所在的小区就开始一天一个样,雨污分流、城镇清扫保洁、照明亮化、绿化提升等工程,如今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整体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父亲说,这几年因为小细节带来的幸福感一直在持续提升中。这不,今年年初,引东社区垃圾实施“三分类”模式,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一到点,垃圾清运车就会来运走,你今年夏天回来,肯定没那么多蚊子了。”

是啊,小时候的引东似乎真的只存在记忆里了,如今的它再也不是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样子,而时光成为了最好的记录者。记者 司春华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陈俊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