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个花圈背后的故事 追记新中国“第一居委会”上羊市街社区原“80后主任”陈浩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12-28 07:53   

 

和谐引领人

应该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攻克工作中的难题。

——摘自陈浩生前党员思想汇报

我平常一大早的任务是去看望三位老人。但是,大雨后的第二天,我爬起后就往社区跑。我要去看看陈浩有没有感冒。前一夜的雨实在太大了。

——袁井巷居民冯水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繁杂琐碎,特别是拆违、立面整治等工作涉及家家户户的利益时,难免会受到阻力。轻则牢骚发发,重则武力相向。社区,往往成为矛盾的丛生地。作为社区工作者,怎么去有效解决矛盾、引领社会和谐?陈浩抱着一颗为民之心,创新思维,用真心用真情,也用技巧用方法,一个个地去攻克难题。

去年8月的一个晚上,袁井巷6幢顶楼,冯水泉站在自家的卧室里发愁。因为天花板正不断地流下水来。床头梁上挂了5只水桶,水正不断地满出来。冯师傅爬上爬下地倒水,腰么酸煞,心里头的火么噌噌地往上蹿。

这老房子已有20多个年头了,本来就有点漏。白天,社区来拆了违法的阳光房。想不到晚上就来了场大风大雨。没了遮挡,这雨水便从滴水慢慢地变成了哗哗流水。

“这个样子,怎么睡觉?”本身就因阳光房被拆,窝了一肚皮的火,现在又漏成这样,冯师傅抓起电话打给陈浩。狠话是放了几句的,但心里还是有点忐忑:“9点多了,又介大的雨,会来吗?”

陈浩的同事陈立对那一天的印象也很深——

那是个星期天,值完班的他刚好跟陈浩在一起。晚上9点多时,陈浩的手机响起来,正是冯水泉打来的。放下电话,陈浩拉起他就跑。

陈立来不及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陈浩拉上了出租车。陈立回忆说:“那天不光雨大,风也刮得猛,路边有棵大树被风吹倒了。”他们俩跑得快,来不及带雨具,只好顶着大雨找到一家还没打烊的五金店,陈浩自己掏钱买了13米雨布——“挺大一卷,我们两个人抬着都吃力。”

当冯师傅打开家门时,眼前是两个浑身湿淋淋的小伙子,肩上扛着沉甸甸的雨布。看到冯家五只水桶挂床头的情形,大家二话不说,翻过一米多高的露台栏杆,踩着滑溜溜的梯子,爬上三米多高的屋顶,盖上雨布。

好不容易,几个人一身雨水地回进了屋里,陈浩却说:“不能走,再等半个钟头,看看还会不会漏。” 几个雨人站在客厅里,地板上立马积了几摊水。

桶里的哗哗水声倒是没了,但天花板上还有水隐隐地渗出来。几个人再次冲进雨里、爬上楼顶。终于弄妥,他们离开时,“我看了看表,快12点了。”冯师傅回忆说。

冯家有三位近百岁的老人分住在其他两个地方,所以,冯师傅跟老伴每天一大早的任务就是分头去看望。但是,“大雨后的第二天,我爬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社区跑,我要去看看陈浩有没有感冒。前一夜的雨实在太大了。”冯师傅说。

“冯家严重漏水的事,陈浩一直放在心上。后来排修屋顶的名单时,陈浩特别关照要把冯家排在第一个。”陈立说,“施工那几天,陈浩每天都要去,特别盯牢做防水这件事。”

人心都是肉长的,一块雨布让冯师傅看清了这几个年轻社工的真心。后来要付楼顶建筑垃圾清运费时,开始说好的2000元清运费,因路程增加翻了倍。冯师傅二话不说带头付清自己那部分,还主动帮助做其他邻居的工作,凑齐4000元,把楼顶清理得干干净净。

现在,一到雨天,一看到家里还留着的那些水桶,冯师傅就会想起陈浩。

袁井巷6幢的居民戴大伯和陈浩相识,缘于去年的立面整治——五颜六色的雨篷要统一改为白色。戴大伯患有青光眼,特别是正月里刚刚因为严重的日光性皮炎,住院治疗了七八天,不能见强光。现在要把他家原先的蓝色雨篷换成白色的,强光更容易透进家里,他自然很不乐意。

所以陈浩一进门,戴大伯就实话实说:“你们改造,我是支持的,但也要实事求是。我这特殊情况是不是应该特殊对待?你们一定要换的话,那过几天我就往白色雨篷上喷漆。”陈浩不恼,好声好气地劝:“大伯你别急,我们想想办法看。”

最后,陈浩还真想出了好办法——给大伯家的白色雨篷特别覆盖上一层反光膜,既不影响整体外观,又解决了他怕光的问题。

“我跟陈浩就这么认识了。后来,几次出门都看到他在社区忙。有段时间预防登革热,我看到他在清理杂物、倒花盆积水、喷药,人么晒得墨墨黑。这小伙子做事情很用心的。唉,可惜了。”采访时,戴大伯一直念叨着。

发展带头人

作为社区的一名基层干部,我深知自己虽然职位微小,但是肩膀上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和义务却是极其重要的。

——摘自陈浩生前党员思想汇报

就在陈浩“走”的前一天,小区新换的自来水管通水了,我们终于喝上了放心水。可是,他却不在了……

——金狮苑居民杨利天

社区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1949年,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在上羊市街成立,“第一居委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翻看陈浩留下的工作笔记,片言只语记录下他一直在努力思考的问题:做社区干部,只会做些好事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带头促进社区方方面面的发展。那才是对居民最大的帮助。

68年前的10月23日,200多名居民代表在西牌楼小学会场投下庄严的一票,黄包车夫陈福林当选为上羊市街居委会主任。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居委会”,成为中国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起点。这些年,上羊市街社区成功打造了“左邻右舍”社区治理创新园,成为全国社区工作不断突破创新的典型。

2014年9月,当陈浩主动报名考进上羊市街社区时,大家正在挑战全国性的难题:解决业委会成立难、换届难、运作难等“老大难”,创新居民自治,让居民从看客变成主人。

今年1月,这个工作上的难题又一次变成实实在在的矛盾突然降临。

金狮苑7幢、8幢原有的物业突然撤走,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社区不得不临时托管。

在追着跟物业公司交接、处理善后工作的同时,社区要把居民这盘散沙聚拢来:让有爱心、有能力的居民自己来管理自己的家园,业主委员会选举就提上日程。于是,从报名、登记、公示、选举,陈浩事事操心、牢牢把关。终于,几位热心居民挑起了大梁。比如,陈彩英阿姨负责收缴水费、停车费等所有收费事宜,退休老师杨利天则主要负责小区改造项目等。

“烂摊子”得一点一点地收拾。陈浩带着业委会委员们一件件地做。

地下车库垃圾成堆,起草认领通知,清理无主垃圾。电动车容易被偷,就减少部分进出口以方便管理;电线乱拉、充电很不安全,就设置专门充电位规范管理。最复杂的是水管老化锈蚀,严重影响水质,需要动用维修基金更换水管,涉及审批等多项事宜,陈浩就以社区的名义写报告,一趟趟地帮着跑部门、联系施工单位等。

站在干净的地下车库入口,陈彩英回忆道:“足足运了5卡车啊!破床垫、破沙发,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光是运费就要2500元!还是陈浩灵光,一口气帮我们砍到了2100元。你看,现在这里干净得可以跳舞。天热时,居民们喜欢到这里来乘凉聊天”。

陈浩走的当晚,杨利天含泪写下了给陈浩的长信。采访时,杨老师朗读了这封信。他第一次读到陈浩名字时就红了眼眶。读完信,泪水已沾湿了他的眼镜。

“就在陈浩‘走’的前一天,小区新换的自来水管通水了,我们终于喝上了放心水。可是,他却不在了……”

今年7月,社区托管结束了,当小区管理的责任要移交给业委会时,陈彩英阿姨因为压力大哭了,陈浩马上给她鼓劲:“陈阿姨,放心,我肯定会管你们的。”这段声音至今还存在陈阿姨的微信里。

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陈阿姨坚持了下来。陈阿姨有不会的,就去找陈浩,陈浩每次都会出手帮忙。“我手抄好的水费表,数字小,密密麻麻,不容易看清,我又不会用电脑,就交给陈浩。让他帮忙做成电子版,再打印出来。不管他多少忙,他都会说:‘陈阿姨,好的,我一歇歇工夫就弄好哦。’”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杭报集团记者 张姝 王紫微 金洁洁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