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国度,“文明的十字路口” 2017年西湖名人讲堂收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12-05 06:19   

上周四,2017年西湖名人讲堂最后一堂讲座在章太炎纪念馆开讲,浙江大学历史系孙英刚教授带来了一堂充满西域风情的历史文化课——《犍陀罗和古代中国》。

犍陀罗,又可译作乾陀罗、健驮逻等,它是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存在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从地理位置看,犍陀罗与古代中国无论哪个朝代的国家心脏都相距甚远,那么,犍陀罗文化是如何与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交集的呢?

古代文明的“融合点”和“换乘站”

西方神话通过这里来到中国

“中国的文明一开始就是开放的,并不是保守、闭关锁国的。”孙英刚在讲座开始时,不谈复杂晦涩的学术理论,用一段简单明了的话为中华文明正名,并为讲座定了基调,“这种开放性是中华文明能够不断更新、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而古代各国文明的交流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世界各国的伟大文明能延续至今,无不因为文明本身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犍陀罗被称为“文明的十字路口”,既与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相关,也是它的国家命运使然。公元前6世纪,犍陀罗归属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图中;公元前4世纪,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波斯帝国被马其顿征服,犍陀罗也就成了马其顿王国的东方领土;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将犍陀罗纳入版图;公元1世纪,贵霜王朝崛起,控制了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迦腻色迦王一世定都在犍陀罗地区的布路沙布逻城(即现巴基斯坦白沙瓦市),犍陀罗因此进入全盛时期。国土曾被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王朝统治,犍陀罗因此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艺术的交融。

为更直观地反映犍陀罗地区的这种文化特征,孙英刚展示了一件当地的古代浮雕作品。“大家看看,上面雕刻的是什么?”孙英刚问。

浮雕上,三人推着一匹木马,正往一座城门里走,这个场景让人很快联想到了决定特洛伊战争胜负的木马计。特洛伊战争是《伊利亚特》中的传说,而《伊利亚特》的作者是古希腊盲人诗人荷马。古希腊的传说为何会被刻到犍陀罗的浮雕上?原来,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在成长过程中深受《伊利亚特》和其中人物阿喀琉斯的影响,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伊利亚特》中的传说随着亚历山大的大军来到了东方。

通过犍陀罗,古代其他国家的文化还传播到了中国。在甘肃麦积山石窟中,有一个手拿大杵、头戴狮子皮帽子的执金刚神形象,追根溯源,这个形象的原型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有虚构成分?

文献的历史语境是宝贵的财富

说到犍陀罗,就不能不提一个中国人——唐代的玄奘法师。公元7世纪,玄奘到达犍陀罗地区时,当地已经市井空荒,人烟稀少,成了迦毕试国的属地。

对于玄奘,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其实,真实的玄奘也写过一部关于自己西行的作品,叫作《大唐西域记》,里面记载了他亲身到达和通过传闻了解到的138个国家、地区和城邦。

孙英刚在《大唐西域记》中选取了一个听起来和《西游记》一样玄幻的故事:“迦腻色迦王率军讨伐龙王,在讨伐的过程中,他双肩燃起了大火焰。”人的双肩怎么可能燃起火焰?大家恐怕会认为,这样的描述源自玄奘的想象,可事实并非如此。孙英刚结合文物研究,发现文献中的“双肩出火”其实是玄奘听到的故事,当时的贵霜王朝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美化他们的君主,以显示君主的“神力”,体现“君权神授”,玄奘只是做了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该做的事情而已。

“这些记载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绝对不能用现代理性思维简单地进行否定和丢弃。古代人有着自己的知识逻辑,对于这种逻辑的记载,都是历史演变的一种痕迹。”孙英刚说,“我们在做研究时,也要跳出地域的限制,比如研究中国历史,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国土范围内,要把其他相关国家的历史文明也纳入考察范围,因为在历史语境里,世界各国文明本就是一体,从来不分国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陈杰 记者 俞倩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