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依然,方便众生 “说故事赢万元大奖”投票持续进行中变身城市文化公园,弥陀寺涅槃重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11-22 07:10   

弥陀寺石刻

公园文史陈列馆建寺模拟图

    沿体育场路西行,过了晓风书屋后,有一条名叫弥陀寺路的小路。因建筑而得名的道路,杭州有很多条,弥陀寺的确就在弥陀寺路上。

    弥陀寺始建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至今已有139年的历史。它所在的松木场是当时杭州的一个交通枢纽,连接着运河和西湖,因此,香客来杭州进香,在松木场下船便可直达弥陀寺山门,弥陀寺成了香客进香的第一站,也因此成为当时杭州的四大寺院之一。

    百余年过去了,弥陀寺风貌严重受损,寺院建筑群也不再作为宗教建筑使用。如今,经过修缮的弥陀寺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故事 逃过一劫的弥陀寺石刻

    讲述人 徐健

    2194个字,每字15厘米见方,雕刻在一块长24米、高5米的火成岩上,风风雨雨130多年,竟一字不缺——这就是弥陀寺大殿后,利用弥陀山北麓整块石岩为壁造就的摩崖石刻。

    1965年,我调到当时的杭州机械技术学校工作,学校分部就设在弥陀寺。这里此前被用作杭州弹簧厂的厂房,工厂搬走后,寺院前殿被隔成8个教室,学校又拆除石刻前的工棚,新建了6个简易教室。65级新生全部搬至弥陀寺学习,学校新华路本部只留下老生。

    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连灵隐寺这样的名刹都受到了冲击,而弥陀寺里依然风平浪静,因为这里的师生团结一致。为了避免分部遭受破坏,老师们早早采取了预防措施。比如,将大殿石柱上的楹联用标语遮挡,请泥水师傅用砂浆将摩崖石刻上的经文及两侧石柱上的楹联全部粉刷。那时候,施工常用水泥砂浆,而当时粉刷石刻用的却是石灰砂浆。不幸中的万幸,正是那层薄薄的石灰砂浆掩盖了石刻的内容,又不至于损坏石刻表面,让文物躲过了一劫。

    经历大风大浪,摩崖石刻一字无损,就是在全国,这也属奇迹。作为亲历者,看到整修后的摩崖石刻重焕光彩,我的心里别提有多喜悦。(以上为原文节选,有删改)

    寻踪

    修旧如旧,那些被留住的时光

    阳光洒在草木间,便民服务点的缝纫机有节奏地穿针引线,婴儿车的轮子和孩子手里的风车同时转动……如今,历经沧桑的弥陀寺经全面整修,恢复旧貌,居民在这里享受着闲暇时光。

    当年,兴建弥陀寺的妙然法师请来沈善登执笔誊写《佛说阿弥陀经》。妙然法师随后请工匠将这篇经文凿刻到了石壁上。如今,弥陀寺摩崖石刻依旧完好,经文清晰可见。

    而弥陀寺在之后的岁月中历经沧桑,旧址上先后办过工厂、学校,后来又成了民居。直到2016年初,修缮后的弥陀寺作为城市文化公园,再次向市民开放。弥陀寺文化公园共有7幢建筑,总建筑面积2885平方米,设弥陀寺历史文化展陈区、松木场民俗文化陈列区、人文北山书香文化活动区及社会组织展示交流区4大区块,集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市民修身养性于一体。

    摩崖石刻、山门、大佛殿、念佛堂、藏经楼、老厅、新厅、法雨庵、石经阁……修旧如旧,是弥陀寺公园修缮的宗旨。工作人员介绍,参与修缮工作的民间匠人有八九十位,由于弥陀寺建筑中采用了大量木雕工艺,因此仅木匠就有30多位。“修复一个龙头要花上10多天,修复一个马头墙要耗费近半个月。在弥陀寺文化公园里,有30多个牛腿雕花,可想而知工程量有多大。”工作人员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王敏 记者 熊艳 文/摄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