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叫孔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10-07 06:36   

曹老先生书柜掠影。

曹老先生留下的手稿和文章。

曹老先生晚年照片。

曹老先生青年时期的照片。

通讯员 林雁 刘奕汝

记者 史洁 文 张之冰 摄

——您有一个很好听的原名叫显勋,也有一个后来最常用的名字叫孔六……

——您一定记挂着日思夜想的家人,还有您的学生、同事和其他亲友,更有您一生挚爱的教育事业。我好想让时间倒走,回到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温馨日子,再补救一次好好孝敬爸爸妈妈的愿望……

——爸爸,病魔可以摧毁您的身躯,却无法夺走我们对您的深深怀念。难忘您生前给子女的孜孜教诲和滴滴关爱,您一生做人的品范,就是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和满满的正能量……

——爸爸,您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好老师,我愿永远做您的“学生”……

——今天是中秋佳节,爸爸,您听到我们的呼喊了吗?

这是一封名为《发往天堂的泪书》的家书,执笔人叫曹一杭。

曹一杭的父亲曹孔六,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律系,是浙大法律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后来,他长期在原杭州大学政治系、法律系执教,主要教授《中国法制史》。

去年12月,92岁高龄的曹老先生不幸因病去世。至今,他的房间还保留着他生前的布置,书柜里摆放着泛黄的旧书籍,桌上还有他看过的报纸、杂志。由于年份久远,老人房间家具的油漆大块剥落,曹一杭说,当年迁入新居,老人坚持将旧家具全部搬来,连床铺用的都是老的棕棚床。

10月4日,对于曹一杭一家来说,这是第一个没有老爷子的中秋节,他们怀念老人,更忘不了关于老人的那些故事。

从温州平阳到民主堡垒

曹孔六是温州平阳人,1945年进入当时刚刚建立的浙江大学法学院学习。那一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曹孔六喜出望外,能够到杭州求学,之前他是不敢想的。从平阳到杭州,现在开车也就三四个小时,但在当时,曹孔六足足走了12天,目睹了一路上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满目疮痍。

在位于大学路的老浙大校址,曹孔六学习了4年。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学生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曹孔六也投身其中。1946年6月13日,他第一次参加了“反内战、要民主”的爱国大游行。

关于那次游行,曹孔六写过回忆文章:“那天上午,黑云压城,大雨滂沱,著名民主人士马寅初先生挺身而出,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一马当先’,使我们十分感动,深受策励。”

而令曹孔六印象最深刻的,是发端于浙大的“于子三运动”。当时,爱国学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罢课、游行示威等活动,“反迫害、争自由”,抗议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当年的浙大之所以能成为民主堡垒,首先是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曹孔六留下的手记中写道,浙大很早就有地下党员,且党员数量一度占杭州市区地下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当时在浙大图书室,学生可以接触许多进步报刊。

关于读书,累并快乐着

曹孔六长期教授的《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是颇为枯燥的两门专业课,但他备课时补充了许多内容,讲课时妙趣横生、深入浅出,深得学生喜爱。授课同时,他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教育学生坚定法治信仰,做公平正义的法治守护人,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离休后的20多年里,曹孔六没有停止自己的教育事业,投身于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义务担任了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讲团成员、浙江大学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前往高校、中小学展开宣讲。

“后来父亲年纪大了,身体渐渐吃不消,在宣讲台上昏倒过3次。”曹一杭说,即便如此,直到2015年被确诊为恶性滑膜肉瘤,他的父亲才离开宣讲台。

在一次“谈谈读书问题”的宣讲中,曹孔六提出,读书是乐事,又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他推荐年轻人多读马克思主义景点著作、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以及与自己所学专业或从事工作有关的书籍。在他的宣讲稿中,有数十处贯穿了名人的读书语录和事迹,很有说服力。

安于平淡

只盼后人好学求知

曹孔六留有数本剪报,除了他自己的文章,还有不少养生之法和为人处世之道。

“父亲那一辈人都很质朴,早的时候日子过得苦,所以生活上都很简单。父亲对我们要求最多的是,老老实实做人、好好学习求知。”曹一杭如今将父亲留下的书籍、剪报、手稿都妥善保管着。

手稿中有一封遗书,是曹孔六多年前便写下的,遗书开头是这样的:“人的一生,顺乎自然规律,有生有死,无足忌讳。”遗书中,老人还交代家人,“今后不必每年扫墓,最好的纪念是以实际行动使我宽慰”。

“中秋祭奠,我们准备了父母最爱吃的牛肉、猪耳、鸡蛋、小点心和水果,还有月饼。”曹一杭说,父母在世时,因为他一直陪在二老身边,没有什么书信往来的必要,如今二老故去,唯有一封家书,聊表人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家书中秋季投稿方式:

1. 将图文内容发到老爸老妈博物大学官方微信“老爸老妈上课了”(微信号:bowudaxue),并留下手机号码;

2. 发送邮件到59020521@qq.com,并留下手机号码;

3. 邮寄信件至杭州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全媒体新闻中心,信封注明“中秋家书”,并在信中留下手机号码;

4. 拨打杭州日报大众热线85109999预约,与记者直接交流,由我们代笔完成家书。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史洁 文 张之冰  编辑:见习编辑 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