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边的江” 变成“城中的江” 全国专家畅论 杭州“拥江发展”战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9-17 06:24   

    

    今年6月,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杭州要综合考虑城市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综合承载能力、文化特色等因素,实施“拥江发展”战略。

    “拥江发展战略”以235公里钱塘江为主轴,打造沿江发展、跨江发展的升级版,实现跨江发展向“拥江发展”的跨越。这个战略就改变了钱塘江“城边的江”的格局,变成了“城中的江河”。

    通过推进钱塘江流域的综合保护与合理利用,杭州要打造三江两岸的城市带、产业带、交通带、生态带、文化带、景观带,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从“三面临山一面城”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转变。这也是杭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花园、大湾区、大都市区建设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

    五轮规划,奠定跨江发展脉络

    从1999年至今,围绕着钱塘江,杭州共开展了四轮规划,第五轮规划也在今年展开。

    钱塘江第一轮规划在1999年,范围从钱江一桥到京杭大运河。由形象视角开展的景观规划,着重于复兴地区高度控制。

    在当时的规划中,已经预留了钱江新城的位置,但是城市功能定位尚不明确。

    进入新世纪后,杭州的发展突飞猛进。2006年的第二轮钱塘江规划发布,范围更广,从之江到下沙,还建立了高层簇群控制。

    在此期间,钱江新城指挥部成立,滨江区发展迅猛,大批量的住宅进驻滨江、复兴、钱江新城沿岸,杭州从沿江发展,进入到了跨江发展的阶段。

    第三轮钱塘江规划在2012年发布,范围一下子从钱塘江沿岸,扩展到三江两岸,囊括了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从城乡统筹视角开展规划,用一条绿道景观建设指引,把杭州、富阳、桐庐、建德紧密串联。

    仅仅3年后,2015年,第四轮钱塘江规划出炉。这次规划范围从富阳至大江东,从人文生态活力视角,建立了钱塘江人文生态保护基本框架。

    这轮规划中,对钱塘江两岸景观提升,大空间景观分布,断崖性风貌指引都作出了相关规划,并进行了钱塘江文化梳理,进一步加强沿江廊道建设。

    2017年,第五轮钱塘江规划开始修编,这一轮规划中,加入了更多的拥江发展元素。由滨江空间、景观规划,走向了城市、产业、交通、景观、生态、文化等多要素相协调的综合型战略规划。把钱塘江的保护与开发,放在更高的目标与价值中。

    从跨江到拥江,变的不仅是形态

    在昨天举行的杭州“拥江发展”战略全国研讨会上,各地专家围绕“杭州如何运用‘拥江发展’战略为跻身世界名城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话题展开头脑风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晓江教授说,“听到‘拥江发展’发展这个词,我一下子在心里冒出来的念头是把江拥在怀里,捧在手心,把它作为一个最珍贵的资源来发展保护,这是一个‘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一个内涵上的变化,而不仅仅是一个形态上的变化。”

    李晓江认为“拥江发展”战略一个很好的以流域为抓手市域统筹的战略。他分析,在整个钱塘江的沿江区域,分布着占了全市73%的人口何超过80%甚至90%的经济总量。因此,抓好“拥江发展”就是调整好人口经济分布的最重要的抓手。

    因此,“拥江”战略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定位?又要怎样推进它?这是摆在杭州人民面前的难题之一。

    李晓江的建议是,要提高整个钱塘江流域的品质空间。首先就必须制定负面清单,从而严格保护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第二则要利用有风景的地方发展新经济。比如,互联网+、生态+、风景+、文化+……总之,一句话是运用新经济手段把这些要素的综合好,达到区域内部的协同发展。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的建议是,要在拥江发展战略中补好生态江岸的“课”。他认为,现在钱江两岸的景观风貌存在以城市景观岸线风貌为主,生态质量不是太高、滨水岸线的景观风貌的多样性不够的问题。

    因此,陈桂秋提出,可以参考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经验。布里斯班也有流经市中心的河道,两边的江岸就是大片的生态密林,这样的景观对城市的江岸景观来讲,城市岸线跟生态岸线的反差比较多。因此,杭州也可以在钱江两边建设大片的生态密林,保持两岸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质量,增加城市岸线的景观风貌特色,重构生态屏障和特色景观。让临江两岸恢复自然原本的面貌。

    “我觉得‘拥江发展’战略要找到一个核心地区。经过系统考虑以后,哪些地方要保护起来,哪些地方是创新之地,能够成为人流、资金流、创新流、产业流的中心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表示,从“拥江发展”的条件,包括未来的发挥的潜力来看,钱塘江金融湾区、大江东新城、临空经济示范区、钱江世纪城都可以成为重点打造区块。要加强这些区的合作,获得1+1大于2成效,从而带动整个钱塘江流域的整体发展。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何去非 / 文 记者 李忠 / 摄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