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路地下通道工程又有新进展! 西段北侧隧道贯通明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8-29 07:25   

年春节前后,文一西路(紫金港—紫荆文路段)将恢复通行

明年6月,文一路地面道路将恢复畅通

开工两年半,作为杭州“四纵五横”快速路网中重要“一横”的文一路地下通道,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昨天上午,杭州市建委发布消息,文一路地下通道西段北侧隧道正式贯通,为接下来的盾构推进工作开了个好头。

当然,好消息不止这一个,据建设方杭州晟文建设发展公司介绍,预计到2018年春节前后,目前处于封闭状态的文一西路(紫金港-紫荆文路段)将恢复通行。到明年6月底,文一路的路面也将全部恢复。路面恢复之后,隧道内的工作还将抓紧进行,整个工程预计2018年年底竣工具备通车条件。

第一个隧道顺利完成盾构

文一路地下通道工程是杭州“四纵五横”快速路网中首次采用BOT模式建设的重要“一横”,它东接德胜快速路,西至紫金港立交,并于丰潭路与益乐路之间,设置一对匝道与文一西路地面互通。全长5.124公里,设计标准地下采用双线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地面维持双向6车道。

在繁忙的文一路上施工,难度不小。所以,整个工程分为东、中、西3个明挖段及东、西两个盾构段来施工。其中东段盾构隧道区间为教工路至毛家桥路段,南北线隧道长度均为1747米。西段盾构隧道区间为紫金港立交至丰潭路段,其中北线长1836米、南线长1752米。昨天上午,西段北侧1836米的隧道正式贯通,成为文一路地下通道第一个完成盾构的隧道。

接下来,从9月开始,东段北侧隧道要开始盾构施工,预计明年3月可以完成。10月份,东西两段的南侧隧道也要开始进行盾构推进了。最晚到今年10月,整个文一路地下通道将同时运行3台盾构机,这在国内的工程中也比较罕见。预计到明年5月,两个盾构段就可以实现“洞通”目标了。

除了两个盾构段施工快速推进之外,3个明挖段进展也不错。西明挖段主体结构已完成,中明挖段正在进行主体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总体完成65%;东明挖段用于盾构始发的结构段已完成,正在进行剩余结构施工,总体完成70%;涉及盾构隧道穿越的莲花港桥、冯家河桥和古荡湾桥正在进行拆复建施工,总体完成60%。

文一路地面道路明年6月底恢复

受到文一路地下通道施工的影响,整条文一路的交通组织措施,都进行了相应调整。昨天,记者去现场开了一圈,发现便道、禁行、封闭等各种指示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从今年年底开始,这条“受尽委屈”的路,就要慢慢恢复原来的样子了。

先来说一个近一点的消息。受到施工影响,文一西路(紫金港—紫荆文路段)于2015年6月中旬进行全封闭,目前,该路段只允许非机动车通行。随着紫金港立交的竣工,预计到2018年春节前后,这段封闭了2年多的道路将恢复双向4车道的通行。明年,大家从北面走紫金港路隧道过来,就可以顺利右转到文一路上了。

文一路地下通道工程涉及拆除重建的5座桥梁,莲花桥、冯家河桥、古荡湾桥、西溪河桥、紫金港桥预计在明年3月底前恢复通行。明年6月底前,整条文一路的地面道路将恢复双向6车道的正常通行。到时候,大家终于可以一口气从文一路往东上德胜高架了。

整个工程预计将在2018年年底竣工并具备通车条件,建成之后,文一路地下通道将联合紫金港立交,打造一个上天入地的“转换系统”,打通大城西地区的出行。

大家从余杭过来,可以通过紫金港立交进行八个方向的转换,驶入文一路地下通道之后,一路往东,直接连接德胜快速路。或者从文一路地下通道的教工路口驶入,通过紫金港立交转换,向南走紫之隧道,通过快速路,跑遍大杭州。

“四纵五横”进度条再次刷新

今年,杭州的“四纵五横”快速路网有了新的4年攻坚计划。

按照计划,2020年前,杭州市要在主城区内建成“四纵三横”快速路网,通过留石快速路、文一路-德胜快速路、天目-环北-艮山快速路、中河上塘快速路、秋石快速路、东湖快速路、紫金港隧道-紫之隧道快速路,加快打通主城区和江南区域的联系。

梳理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张改变我们出行现状的“大网”还会持续带给我们惊喜。

目前,“四纵”之中,最西的紫之隧道已经基本完成。秋石快速路部分,主要在三桥以南,风情大道部分还未提升。东湖快速路,在机场快速路以北已经全部完成提升,以南目前还处于断头状态。

“五横”中,留石高架基本完成,主要在西面还有2公里左右道路尚未提升。德胜-文一路快速路,文一路地下通道正在建设中,紫金港以西,到绕城部分的快速路提升正在加快前期方案制定,力争今年开工。天目-环北-艮山快速路,在沪杭高速以东,艮山快速路提升工程已经拿到部分施工许可,准备开建;中河立交以西部分则在加快前期研究。江南大道-机场快速路,时代大道-西兴立交这段已经开始施工了。彩虹快速路滨江段已经建设完成,之江段则准备延伸至富阳,目前正在做计划,往东的萧山段,也有部分开始建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丁岚/文 叶丛/制图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