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老套的“香港男”骗局为啥老有杭州姑娘中招?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7-16 11:57   

“我系香港来的”、“雷猴啊!打扰您一下吼,您知道‘圣彼得’大厦在哪里吗?”听到这口音、这求助,是不是会激起你想要一展善心的冲动、鼎力帮助一下同胞?

最近,杭州的小美(化名)在地铁口遭遇了这么一幕,善良的她好心相帮,可万万没想到......

监控画面中拍到作案男子与小美搭讪的画面

大学刚毕业的女生街头偶遇问路“香港男”

近日,一名打扮时髦前卫、斜挎着背包的男子出现在杭城街头,他在匆匆的人群中逡巡,黯淡的眼神快速地在行人间跳跃。直到,他将目光锁定了她——小美,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见到男子走到自己面前,不由地停下脚步……

男子热情地向小美问道:“雷猴啊!打扰您一下吼,您知道‘圣彼得’大厦在哪里吗?”

一听这粤语口音,肯定是外地过来的,初来乍到不认识路。小美回道:“我不知道,我帮你百度一下吧。”

男子一看小美很热心,就紧接着表明自己是个香港人:“我跟您讲吼,我系香港来的,但是手机欠费了,在这也充不了话费,你能把手机借我打个电话吗?”

听到这里,小美犹豫了一下,毕竟是陌生人两人并不认识。可她转头一想,就打个电话而已,不碍事的,于是就把手机递了上去。

拿着“价值十多万”手机借起了银行卡

“多谢啊靓女!”接过手机后,男子拨出了一个电话,焦急地向对方说道:“喂,小明啊,系我啦!对啊,我到杭州了,可是我手机欠费了打不了电话,钱包又不见了,你说的那个地方在哪里?”

看来这位男子遇到的麻烦不小,他又在电话里对朋友讲道:“对啊,我肯定要住酒店的啊,都预订好了。你要后天才能到?那我怎么办?让我去借张银行卡?那你要把钱打进来,要快哦!”

小美从男子手中接过电话,看到他面露难色。男子开口道:“靓女,能不能再麻烦你一件事?就是把你的卡借我一下,我让我朋友把钱打到你卡上,然后你把钱给我。”

这回轮到小美作难了,借卡?要是骗子怎么办?

男子一看宽慰道:“没有关系啦,我朋友说很快就会打钱的,不会耽误你很多时间的。”

见男子一脸真诚,小美将信将疑地答应了。此时,男子从口袋里拿出一只“VERTU”贵族手机,故意讲:“介个手机很贵,10多万一只”,要过小美银行卡号后,男子又一本正经地用港普开始打起电话。

打完电话之后,男子邀小美一同到预定好的五星级酒店大堂小坐,等待朋友转账。

期间,两人相谈甚欢,小美对男子的好感和信任也不断加深。不知不觉过去大半个小时,等待的账款还没有到账,小美就让男子催一下,男子拿起手机开始通话。

小美听到男子焦急喊道——“到账要24小时?那我今晚怎么办?我没有钱啊!”

听到了男子的对话,小美想想这到账时间也确实如此,那该如何是好?

正当小美犯难的时候,男子似乎早已看穿她的内心,提议由小美先行支付他部分钱款,剩下钱款等到账以后再给他。小美觉得可行,于是就按照男子的要求取了2000多元现金交给对方,并互换了联系方式。

回到家中反复思索是不是被骗了

回到家中的小美,心中难免忐忑,毕竟对方只是给自己开了张空头支票,而自己却是真金白银地将钱给了对方。

思来想去,她打了110,小美一五一十地把情况跟下城潮鸣派出所的民警说了一遍。请求民警:“你们能帮我查一下吗?”小美想让民警帮忙查查是不是有钱从香港打过来,但民警也无能为力,没有立案手续,银行也不给查。

第二天,醒悟到自己被骗的小美来到了潮鸣派出所报案。根据小美的案情陈述,民警初步判断:这是一个多年前曾流行过的老套骗局,但如今这样的案例早已经多年都没有发生了,民警由此推断:这个嫌疑人会不会是一个前科人员?

民警通过串并同类案件,证实了这一想法:今年4月,恰好两名同类案件嫌犯从江苏刑满释放。通过身份比对,证实就是本案嫌疑人。经过信息追踪,警方发现两人驾车于近日来到了杭州。

因为案情发生在地铁口,周围的监控能帮助警方进一步掌握嫌疑人状况。

民警很快锁定俩人的运动轨迹

通过监控比对,蜀黍发现,事发时,有两名男子与小美进行搭讪,而一方成功得手后,两人乘坐地铁又流窜至下沙。

据了解,两个所谓的“香港人”,其实是安徽人,30岁左右,从小美处骗得的钱财,已被挥霍。

警方快速出击,前往下沙成功将两人抓获。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审查中。

民警敲黑板

近两年来,此类诈骗案时有发生,而且犯罪嫌疑人都专挑涉世不深的年轻女性下手:冒充“华侨”、“港台同胞”等特殊身份,以“手机没电”“需要借银行卡汇款”等理由,骗取被害人的现金、手机、银行卡等物品。

为达到骗钱目的,骗子们通常会编造各种理由设法骗取女孩信任,甚至会许诺“请吃饭”、“给买感谢礼物”等等...

这利用的就是女孩子们的同情心呐!

狐狸的尾巴总会露出来——骗子们最终一定会谈到钱!因此姑娘们记住:路遇陌生人,谈“钱”需谨慎!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华炜 见习记者 杨一凡 通讯员 胡学军  编辑:程慧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