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法看的臭水沟到看不厌的景观河道 生态综合治理让渡驾新村真的能“度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7-13 06:50   

“后横港是全市首条生态示范河道,它的水下森林在杭州很有名气,你们一定要来看看……”前几天,家住渡驾新村的顾昱旻打来电话,他看到我们的《寻找最美水世界》栏目后,极力推荐我们去拍一下他家门口的后横港,“你们会被惊艳的。”

渡驾新村到后横港,走走只有几分钟,顾昱旻几乎每天傍晚都要来河边散步。生于斯,长于斯,顾昱旻对后横港的前世今生“门儿清”——从昔日每年必然暴发蓝藻的黑臭河,到如今恢复自净修复能力、常年保持Ⅳ类水质的景观河,其间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当相机进入后横港的水下森林,我们果然见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河水清澈,河面如镜,绯红的晚霞投射进水中,与翠绿的水草融成妙不可言的配色。成群的鱼儿在水草间穿行,一个翻身,银白色的鱼鳞便让人“眼前一亮”……

昨天

避之不及的臭水沟,不可不治

位于祥符街道湖州街北侧,全长仅1100米,后横港这条流域面积不大的内河,曾被附近居民叫作臭水沟。因为生活污水没有截污纳管,沿岸菜地的肥料一经雨水冲刷便流入河道,曾经的后横港每年都要暴发蓝藻。

顾昱旻记得,2011年,他站在50米外都能闻到河里的腥臭味,“没法看,家里也没法待了。”

内河治污一直是城市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杭州人口密集,河网密布,内河常水位低、河水流速慢,污染物极易积聚。与后横港同期,杭州多条内河都遭遇了污染阵痛。“我们想在传统的‘截污、疏浚、引流、固岸’治水模式之外,进行生态化治理尝试。若能探索出一条城市内河治理的新路,也可以为杭州其他河道的治理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本。”全程参与后横港生态治理工程的拱墅区河道监管中心顾朝光博士说,当时我省还没有正式推进“五水共治”这一关键之策,杭州的治水工作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利用生物治水,然后反哺运河,会不会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实践了才知道。2012年,拱墅区在多条河道试验生态综合治理。

当时,拱墅区共选了3条试验河道:独城河、婴儿港、后横港。独城河中培育的是浮岛,这是一种由人工搭建、利用植物生长过程吸收氮、磷、有机物等富营养化物质的水体植物种植平台。婴儿港里投放的是复合培养而成的微生物,用来降解污水中的氮和磷。后横港则采取“三步走”的方法,建立完整生态系统:投放食藻虫、曝气增氧、种植沉水植物并投放鱼类。

半年之后,后横港变化最为显著。

今天

以一带多,反哺运河不是空话

后横港种下水草时,顾昱旻来河边看过。“零零星星的种了几丛水草就能把水治好?”居民们普遍有这样的疑惑。

顾朝光耐心地向大家解释其中的原理:“食藻虫打头阵,吃掉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有机颗粒和悬浮物,增加水体透明度,使得阳光能够照入水底;光合作用能让改良轮叶黑藻、改良刺生苦草等耐污性较好的水草在河床上扎下根,既净化水质,又为引入的螺、贝、鱼、虾等高级水生动物提供充足的饵料。”这样一来,后横港成了生态系统完整的河道,也拥有了足够的自净能力。

顾朝光记得,2013年“菲特”台风之后,雨水口排出大量泥浆,后横港被搅得浑浊不堪。“我以为种下的水草全军覆没了,没想到三五天后,河水居然恢复了清澈。而其他河道前期做的生态治理前功尽弃,浮岛被打散了,微生物也要重新投放。”

顾朝光还发现,那些没有种植沉水植物的河道,淤泥厚度每年都要增加50厘米以上,而依靠沉水植物吸附淤泥,后横港的淤泥厚度几乎不再增加。

治理成功的后横港成为杭州市首条生态示范河道,后来,它又与其他河道联动,带动整个片区水质的提升,每天能将10000多立方米的Ⅲ类至Ⅳ类水排入京杭大运河。

明天

几步之遥 便是山水之怡、林泉之致

顾昱旻注意到,后横港两岸一直在发生变化——先建成了彩色沥青跑道,又出现了一片新绿和一丛丛野花。“这里在建生态廊道,要一直通到运河。”顾昱旻指向远方,笑着说,“到了运河,再往小河直街走,沿途有运河天地、D32街区,逛街、吃饭、看电影都方便。”

后横港一带,翠柳迎风,绿竹婆娑,是闹中取静的市民休闲之地。市民、游客不用穿大马路,沿着河边廊道,就能直接走向大运河,再穿过古朴的小河直街,穿过闹市,走过连通港、十字港,便又能回到出发点。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后横港,这条贯通的生态廊道,让市井和诗意仅几步之遥。

扫码观看后横港

水下世界视频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汪玲 文 曾瑞阳 摄 见习记者 廉笑尘 视频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