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在的地方就有菜园子 郑维庆:我是校园农田守护者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6-11 06:46   

    校园里种植的枇杷树。

    松果会讲师团又添新成员啦。

    这回,我们要介绍的讲师团成员,是一位从事科学教育十多年的老师,也是一位有着浓厚乡土情结的“农民”。在他的管理下,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里,总有这么一小方天地,变得绿意盎然,生气蓬勃。

    他,就是保俶塔实验学校(申花路校区)的科学老师郑维庆。提到他,总是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菜园子。在科学松果会名师户外课上,郑维庆教小“果冻”们雕刻水仙花,敲击电线管开奏“秋季音乐会”……让科学更接地气,是他一直坚持在做的事。

    水仙花是可以用来雕刻的 一句话让他坚持了十多年

    “雕刻水仙花,我已经坚持十多年了。”郑维庆说,这是自己的一大兴趣爱好,直到现在,他每年都要买一两个水仙花球,亲手来雕刻。

    为什么要选择水仙花?

    “水仙花,有‘过年花’的美称,很是喜庆。”郑维庆说,除了花朵本身的美丽,这和他在师范学校读书时的经历不无关系,“那时候我们有一周一次的劳动课,要到学校小花园去劳作。”

    1992年,郑维庆到周浦小学任教。下班后,他在菜市场里看到水仙花球,回想起劳动课上种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水仙花是可以用来雕刻的。”他便买了几个水仙花球,按照网络上的教程,自己雕刻起来。

    慢慢地,郑维庆雕刻水仙花的技术越来越好,向他学习请教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雕刻好的水仙花,郑维庆一定要种在土里,而不是水培,他说这都源于自己浓浓的乡土情结。

    郑维庆的老家在周浦,虽不比城区繁华,但也有半亩田地。青菜、芹菜、香菜、大蒜……他觉得,植物种在土里,吸收了自然的营养,才更有生气。

    从“小农夫”到“小神农” 种植蔬菜水果,还可以入股

    2005年,郑维庆到翠苑二小教学,成立了“小农夫”社团。

    “城市里的孩子只见过蔬菜和水果的果实,没见过它们是怎么从地里长出来的。”郑维庆想要在校园里,给孩子们开辟一块“菜园子”。

    在楼顶,郑维庆用塑料种植盆沿墙摆了一圈,种下辣椒、茄子、番茄……孩子们不仅要学习播种,还要拔草、翻土、去叶芽,直到农作物开花结果。

    “别的社团最多只有20人,小农夫社团成员有45人。” 郑维庆说社团成员多了,管理也是一大问题。他开创了公司制,很好地调动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

    “孩子们可以用十元钱一股的价格入股认购。”郑维庆说,“公司”收入会交给“财务经理”统一管理,用于购买工具等开支,果实成熟后的收入也会根据孩子们入股的比例分配掉,“孩子们拿到自己劳动赚的钱,开心极了。”

    2016年,郑维庆来到保俶塔实验学校(申花路校区)教授科学,“小神农”社团也因此成立了。他在体艺楼楼顶开辟了40平方米左右的“秘密花园”,种植西瓜、丝瓜等农作物;在中学部后面用废弃的竹竿和小风车搭建了80平方米左右的“百草园”,种植四季豆、黄瓜等农作物。公司制的管理也让保小的孩子们自己“当家做主”了。

    收获果实,也是在收获成长 科学兴趣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看到四季豆都是按逆时针方向缠绕上去的,我把它松开,再从顺时针方向缠绕上去,就会掉下来。”三(九)班的张阳逸观察到四季豆缠绕的现象,自己动手做起了反向操作。

    郑维庆说,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学习做了对比实验,把种子放在两个相同的培养皿中,一个有土,一个无土,看哪个先发芽;把种子放在两个相同的培养皿中,一个用黑布遮阳,一个正常接收阳光照耀,看哪个先破土……

    “孩子在菜园子里不光学习如何种植农作物,还能观察到植物在各个阶段的特征,了解农作物在大自然中的生命过程,提高实验观察的能力。”他强调,其中,长期坚持是关键,“任何科学研究的成功都不是最聪明的人完成的,而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探究科学的兴趣,是学习过程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对于喜欢科学的孩子,郑维庆对他们充满期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汪丹萍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