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末”杭州要改造178个城中村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1-11 06:01   
 
    制图 王璟
 
 
    小区绿化
    
 
    毗邻德胜东路、九沙河的普福社区农居安置房。

    当城中村改造的尘土渐渐落地之后,每个人都在重新打量自己的得失。

    浜河社区的王国娟,老房子被政府“返租”后打造成文艺小清新的创意园。“政府一次性付了3年租金,刚好新房子首付款有了眉目,去年底就住进了商品房小区。”

    今年春天,御道社区居民章宝兴要搬进一线江景房里。要知道,同地段的商品房单价已经突破40000元。

    新一轮改造,开始了。

    对标国际化,试图以最大限度放大峰会效应的杭州,自去年底全面启动了城中村改造计划。到“十三五”末,给自己设下小目标——178个城中村将华丽转身为“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都市新区”。

    算一算,这任务1/3落在江干区——一共要完成57个社区(含4个村)征收农户(居民)9000余户,拆整改建联动提升3300余户,提升形象改造5100余户(含二次提升),共涉及1.74万户,新增建设用地2.9万亩。

    时间紧,任务重。

    在这场拆迁大改造中,江干究竟有着怎样的底气?又会锤炼出一套怎样的“江干模式”呢?

    一个样本:

    “苦力大队”的致富路

    彭埠街道最东边,有一个普福社区。

    上世纪60年代,这里也叫“普利大队”。“日子苦,大家也就顺口喊成了‘苦力大队’。”居民杨聚萍说,谁家有姑娘,只要能嫁到新塘,是断断不会嫁来普福的。

    穷是穷了点,也算是赶上了改革的春风。

    到了拆迁前,家家都有小作坊,楼上还要住二三十号工人。“最初房子只有3层,后来经过加盖,拆迁前,房子变成了4层半。”杨聚萍说,15间出租房,再加上自己还有一块承包地收入,每年能小挣十万。

    环境?肯定差。

    那时候,私搭乱建问题非常普遍,村里还出现大量“握手楼”、“贴面楼”,在为外地人口提供出租场所的同时,也给村里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2007年,因地铁建设,普福社区拉开了拆迁的序幕。

    加上2009年的整村拆迁,整个普福社区一共拆了536户。社区老主任陈顺奎说:“政策要‘窝拎清’,脚步么要勤。”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四个月内完成了整个普福社区的拆迁。

    眼看着,沪杭高速德胜入城口、德胜快速路、地铁1号线一个个建成开通,普福区块也成了外面人眼中的香饽饽——远洋、保利、中大、铁建等央企纷纷看中了这里便利的交通,纷纷拿地,建起了商品房,大型居住区初见端倪。

    提起社区回迁安置房,大家都挺满意。“房子是滨江集团代建的,依我看,不比外面那些商品房差。去年,我也分到了两套新房子。”社区党员杨聚萍说。

    2013年开始,社区到年底给大家发福利了。“第一年是每个人6000元,前年涨到7000元,去年是7000元。”到年底还有年终奖,老杨挺高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忠 摄 记者 孙钥 江干报道组 舒也文 通讯员 夏俐丽 倪小萍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