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 遇见一个更美的西湖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7-13 07:45   

    申遗成功开启保护新模式,杭州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示范

    今年6月,在申遗成功5周年、杭州即将迎来G20峰会之际,以“中国情西子意”为主题的一场场西湖灯光秀次第登场,与公元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西湖文化景观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水墨江南山水夜景图。

    5年前,申遗成功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西湖保护的新阶段,也考验着政府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平衡的智慧。5年间,为了让更多人读懂东方文化名湖之美,让遗产真实完整地世代传承——西湖的管理和保护者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5年后的今天,随着灯光、景区基础设施与环境整体提升的完成,一个更美好的西湖跃然而出。记者又一次走进西湖,聆听这五年来,她背后那些变与不变的故事。

    湖之变

    演进的活态遗产

    “西湖就是不断演进的活态遗产。没有历朝历代对西湖文化景观的不断提升,西湖早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世遗时代的杭州也在不断提升西湖文化景观的审美与价值。”

    ——西湖申遗专家、著名学者王其煌

    沉醉于“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意境的古人不会想到,千百年之后的今天,夜晚的西子湖能被“灯光”如此“扮靓”,“月湖”能演绎出今天的盛景。

    虚虚实实、高高低低、朦朦胧胧、或明或暗……万个可调可控的灯具,可随着季节变换调整色温,用“光影”绘出西湖山水在夜色中的水墨江南意境。今年9月前,断桥相会、九曜星空等十大灯光景观也将逐步调试上线。

    “申遗时,常常有外国专家听不懂我们口中的‘无声诗,有声画’的西湖意境。西湖灯光秀的上演,为西湖文化景观注入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刘颖说。

    改变的,不仅仅是夜西湖。看得见的“面子”和看不见的“里子”,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去年以来,杭州实施了景点道路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等一系列提升美丽西湖、助力G20的建设工程。严重有碍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得以拆除;白堤、苏堤、湖中三岛、西湖湖面及环湖主要景观节点、文化史迹点得以整治提升……西湖“两堤三岛”、“三面湖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格局得以更佳状态呈现。

    在玉皇引水预处理场,每个月,有40万吨钱塘江水在这里预处理后引入西湖,让西湖水体实现一月一更新。西湖水体的透明度已经从5年前的平均73厘米左右提升到85厘米。接下来,玉皇引水预处理场计划再增设一条10万吨的降氮项目生产线,让西湖水变得更干净。

    湖之本

    恪守初心的保护

    “申遗成功5年来,我们从没有改变的,是对保护世遗承诺的坚守。那是不变的初心。”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卓军

    “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世遗之后,杭州作出的“六不承诺”,今天依然在坚守。

    为对游客数量进行科学管理,防止遗产被损坏,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在全国的世界遗产地中率先建设了游客量监测系统。“去年‘十一’期间,我们的设备首次进行了监测试验,游客激增时我们会提出预警,通过在断桥上设置花箱分割,引导游客快速通过。”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杨小茹说。

    不忘初心的杭州,为世遗保护创造了新经验。来看杭州创下的多个“第一”:出台填补国内文化景观专项立法空白的《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国内首个规范景区业态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全国组建速度最快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以及保障这些运行的一系列配套机制。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戴睿云 吕艺真  编辑:高婷婷
返回
今年6月,在申遗成功5周年、杭州即将迎来G20峰会之际,以“中国情西子意”为主题的一场场西湖灯光秀次第登场,与公元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西湖文化景观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水墨江南山水夜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