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13年的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整体改造工程重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6-20 06:41   

    仅用12天就完成征迁 干在实处 难事不难

    编者按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整体改造工程的昭庆寺西弄征迁工作仅用12天就完成了,拖了13年之久的工程得以继续建设。这是当地基层干部埋头苦干、拼命实干、科学巧干的结果。我省“三改一拆”工作正推向纵深,矛盾和困难很多,但只要各级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勇挑担子拼命干、多动脑子主动干、讲究方法科学干、带领群众一块干,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着力点。再难的事,也就不难了。

    “拖了近13年,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最后一幢楼终于可以盖起来了!”6月19日,站在保俶路与凤起路交界口,杭州北山街道上保社区党委书记吴红感慨万千。在她身后,工程车来回奔忙,为路口西南角的一块空地做平整工作。

    这块空地位于昭庆寺西弄。经常路过此地的人,也许会记得以前这里的几间破旧瓦房。因为它们,毗邻的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整体改造工程从2003年一直拖到现在无法完工。而今,北山街道用了12天,为征迁工作划上了完美的句点。

    西湖边这根“刺”

    一卡就是13年

    2003年10月,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整体改造工程启动。该项目是当时杭州十大文化设施标志性工程之一,建设总投资规模为1.98亿元。“到2006年,项目中的美术楼、文学楼、活动楼等陆续落成。可唯独原本计划建于昭庆寺弄区块的国际交流中心,连个影子都没有。”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基建处副处长傅明介绍。

    “卡壳”的原因,是昭庆寺西弄居民楼的征迁工作进行得不顺利。吴红告诉记者,昭庆寺弄区块原本居住着60多户居民。可2003年征迁开始时,搬走的只有40多户。后来十几年,虽又有几户人家搬迁,但直到今年,这里还住着12户人家。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整体改造工程,也因此被拖后了近13年。

    “双方分歧太大。”一位曾经参加过当年昭庆寺西弄征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别人眼里看来,昭庆寺西弄都是老房子,早已年久失修;可住在里面的居民认为,这里是‘钻石地段’,距离西湖走路只要5分钟,如果搬走,就太可惜了。”

    随着G20杭州峰会的临近,周边的环境不断改造提升,昭庆寺西弄这根“刺”,显得愈加扎眼。而更让吴红焦虑的是安全问题。“这些居民楼不少是在七八十年前建造的,最老的已经超过一百年。房屋本身老化严重,再加上部分已经搬空拆除,剩下的房子失去屏障,更让人提心吊胆。”吴红说,前几年遇到台风、大雪等灾害性天气,他们好几次让居民进行全员转移,就怕房子倒塌伤人。

    一连上门80多次

    居民终于打开家门

    今年6月1日,昭庆寺弄区块的征迁终于再次启动。吴红深知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撇开其他因素不说,这12户居民也一定有心结。工作组成员连走进大门都困难,怎么让他们敞开心扉?”

    征迁指挥部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以往征迁,一个工作组往往要负责几十户人家,可这一次,指挥部把80多个工作人员分成12个工作组,一组对应一户。

    作为社区党委书记,吴红所在的小组,认领了“最难啃的骨头”:昭庆寺西弄1号。

    这里面住着独居住户王大伯。在昭庆寺西弄,王大伯远近闻名,他一向独来独往,不喜与人接触。之前工作人员几次上门摸底,都被拒之门外。“但再难,我们也要去。”

    6月1日中午,吴红与北山街道党委副书记袁长华、街道综治科科长袁永金和政策专家陈新仁组成的工作组,来到了王大伯家门口。果不其然,吃了闭门羹——“不谈,你们回去好了!”王大伯语气强硬。“那您好好休息吧!”吴红把提前准备好的午餐和水放在王大伯家门口,就走了。但当天晚上,工作组带着晚餐又来了。一天、两天、三天……他们坚持天天上门,送饭送水。王大伯还是不肯开门,但偶尔有几次会与他们搭话。工作组成员就蹲守在门口,给王大伯一句句解读征迁政策。

    与此同时,其他成员也没有闲着,很快他们了解到,王大伯有个亲哥哥,家住文一路。于是,他们兵分两路,分别做两位“王大伯”的工作。吴红说:“开始他哥哥也不愿配合,我们一次又一次上门劝说。去了10多次,他被我们感动了,答应跟弟弟好好谈谈。”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12天,在吴红他们登门拜访80多次以后,王大伯终于走出了家门并于当天完成了签约。

    参与征迁工作的每一个工作组,几乎都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北山街道纪工委书记沈春根,有一天从昭庆寺西弄蹲点回来时,身上被蚊子咬了50多个包;上保社区参与沟通的8名工作人员,7名是女性,驱蚊水和风油精成了每天出门的“标配”……

    6月12日,随着王大伯签约,昭庆寺弄区块完成了全部腾房签约。此时距离征迁再次启动仅仅过去了12天。本次征迁,基本沿用了2003年时所用的政策,做到了公正、公平。

    先解困再征迁

    昭庆寺西弄刷新纪录

    在北山街道党工委书记虞泉华办公桌上,有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老百姓提出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征迁是沟通、搬家、拆房,但深一层看,征迁是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说。

    从征迁第一天开始,北山街道就设立了“问题解决机制”——每天,各个工作组把从老百姓那里收集来的问题,直接向虞泉华汇报。之后,大家坐下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不解决,谁都不能回家。

    家住昭庆寺西弄的张老太和女儿一起住。在和工作组沟通中,老人提出把安置面积分成两套房,而且必须相邻,自己和女儿一家一套。为什么?工作组调查后发现,女儿是老人小时候抱养来的。长久地住在一起,她担心有矛盾;住远了,她又怕关系疏远,照顾不方便。工作小组紧急联系调拨房源,满足了张老太的要求,解决了她担忧的问题。

    家住昭庆寺西弄17号的吕大伯,住房建筑面积180多平方米。今年92岁的他四代同堂,家里住着近20口人,是昭庆寺弄区块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情况也最复杂的人家。这样的大家庭怎么征迁?工作组一次次上门,了解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经过大量的摸排工作,最终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大多数人都是讲理的。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征迁?肯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问题所在,尽力帮他们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征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有的老百姓自己签约后,还帮忙做“中间人”,帮忙与邻居沟通。正是这种问题解决机制,让昭庆寺西弄刷新了征迁纪录,12天完成了13年没有完成的任务。

    “成功签约腾空后,昭庆寺弄区块,将被暂时用作城市绿地。接下来,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改造项目,将重新修改方案。相信过不了多久,一个崭新的国际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为小朋友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虞泉华说。

 

推荐阅读:

钱江新城要建胜利小学和幼儿园 2018年9月启用

你说父亲节快乐了吗 很多人在回忆爸爸的巴掌! 

他把狗扔河里试会不会游泳 自己也失足落水溺亡

吃完饭手机落饭桌上了 捡走手机的是隔壁桌大妈

杭州这15条支路快要通车 你家附近有没有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赵路 通讯员 周荣 朱晓君  编辑:余彦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