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到处的“烟熏妆”已经不见了,“七十二家房客”不见了;拆除了违建的墙,青砖、斑驳,有的露出了残缺的纹饰,也许是多少年前哪个家族的徽记或者是多少年前哪家公司的“logo”;还有天井里那几棵阅尽沧桑的参天大树……
这一切都表明,思鑫坊正在经历又一次变化,不过这次的变化是为了找回这个城市的某些记忆。
当年,思鑫坊,以及周边的很大一片区域,杭州人称之为“旗下”。现如今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地名?也怪不得,毕竟那是100多年前的事儿了。前清,此地为八旗驻防营地,住的是旗人,所以杭州人称之为“旗下”。
辛亥革命后,旗营被拆除,推到城墙与城门,修起了一条条马路,一个新的商业中心在这里兴起。一个叫陈鑫公的商人在此买地建造了思鑫坊。思鑫坊一式的西式石库门建筑,前后48个居住单元,青砖黑瓦,式样相同,用材相同,规格一致,每个居住单元为一户,都是两层半;内有天井、客堂、灶披间、厢房、亭子间,还有晒台,功能齐全。每户入口一座雕花石门框,黑漆大门上一对铜门环。弄堂中有拱门,上面是过街楼,巨大条石上刻着“思鑫坊”三个大字。民国时期,思鑫坊是杭州城里的高档洋楼之一,入住者有余绍宋、宋延华、何柱国、胡藻青、李茂之、潘尊行、张惠衣、胡海秋等名士官商……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上世纪50年代,思鑫坊涌入了“七十二家房客”;再后来有了菩提寺路菜场,有了花鸟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人开始在这里卖电风扇零件、倒卖旧西服;思鑫坊被破墙开店,朝着马路的那一面,都把石库门拆了,青砖墙面敲了,装了玻璃门和卷闸门开服装店。后面弄堂里是一间接一间的餐饮店,烟火升腾,污水横流。有一年谁家店里的电线老化,大火烧毁了几间厨房,亏得消防车及时赶到灭火,要不然,就没有思鑫坊了。
沈园非复旧池台。
这样的区块在我们这座城市已经不多了,所幸思鑫坊还在。现在,上城区下大决心恢复思鑫坊的历史风貌,善举。这是给杭州找回一处城市记忆。一座城市的记忆不应该只存在于历史书籍里和博物馆橱窗内,还应该尽可能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否则,人们怎么感知历史文化名城?
从蜘蛛网般的脚手架下钻出来,看着一排思鑫坊整治效果图听介绍,那是对若干时日以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思鑫坊的畅想。
但愿——建筑修旧如旧。虽然比较难做到,还是应当尽量去做。不是创造历史,而是还原历史。每一个建筑单元都标注着记忆元素。遍找史料,搞清楚名人在思鑫坊的居住历史,在建筑外立面上可以看到镶嵌的铭牌,它告诉人们,谁谁谁曾经在这里……
但愿——不要过度商业开发。业态的选择慎重而恰当。人们流连于纵横交错的弄堂里,可能是被某个窗口的盆花所吸引,也可能是把玩小店里的工艺品,还可能坐在咖啡馆里啥也不想静静地看着窗外飘过的男男女女,留声机里正轻轻地播放《昨日重现》……
但愿这将成为现实。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