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加快迈入世界名城行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2-23 06:00   

    杭州,一直以来都是幸运的。她有自己的历史故事,充盈着空灵的胜景,积淀了深厚的底蕴。

    如果说情怀最好的落地就是把它交给杭州,那么世界名城的链接必然从这里启航。因为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每一天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蜕变,处处都在飞快地有机更新,日益彰显出一个国际化城市丰满的身影。

    【峰会与我·一线视角】

    G20峰会,我们很乐意为杭州做些什么

    人物名片

    多米尼克

    奥地利籍来杭创业青年

    《谢谢杭州》的拍摄者

    不少杭州人的朋友圈曾一度被一个视频刷屏,它就是《谢谢杭州》——一个1988年出生的奥地利小伙子多米尼克利用无人机和GoPro相机拍摄的一段风光视频,那里面充满着他认为“最杭州”的元素。

    在这个3分多钟的视频里,有俯瞰的西湖、晨练的人们、清晨的河坊街、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吴山之巅的城隍阁、钱塘江畔的六和塔、缓缓驶向湖心的西湖画舫、梅家坞的茶树、西湖大道、西溪龙舟盛会、武林广场商圈,还有身边最普通的杭州人脸上洋溢的笑容……

    这个视频不到两周就引来7万播放点击量,底下更是跟着700多条评论。不少旅居在海外的杭州人看到这个视频以后,也表示“热泪盈眶”,“我脑海中的杭州,真的就是这么美。”

    当时,为了拍到理想中的风景,早上5点半,我就来到雨后的河坊街——清晨的河坊街还未开张,雨后的老街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中午时分,数次到雷峰塔取景;午夜,在西湖边的PUB(俱乐部)观望,都市人夜生活的张狂,也让夜杭州变得更加动感、魅惑起来。

    其实原本只是想给自己待了两年的生活留个回忆,可回到奥地利后,家人看到视频都为之惊叹。他们告诉我,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个视频,让更多人知道杭州这个美丽的地方。

    在杭州工作两年多,现在的我生活已与大多数杭州人无异:平日里,约上三五好友爬宝石山俯瞰杭州;休息天,和朋友一起去龙井喝茶;上下班间隙,走走南山路,看看雷峰夕照、逛逛北山路,赏赏湖边夏荷。

    美丽、宜居、文明、现代,这是眼前的杭州给我的印象。高楼建筑拔地而起,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这对提高杭州的国际知名度有很大帮助。以前大部分外国人除了北上广之外,都不知道中国哪里美。而现在,美景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的杭州,已成为大多数外国人旅游、居住的首选。

    在《谢谢杭州》视频的最后,我把一串杭州最市井的风景串在了一起:小区保安、小卖部的老人、饺子店的老板……他们都是我日常生活中经常打交道的人,特别热情可爱。是的,这两年,杭州也把“包容大气”诠释得淋漓尽致。比如,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创业环境更宽松,政策更吸引人,服务更优化。美中不足的是,许多网站都没有英文版,如果能够同步更新,对在杭州、爱杭州的外国人来说,将带来更多便利。

    为此,我和朋友正在创建一个名叫“promote my city.com”(意为“发扬、推销我的城市”)的旅游网站,在G20峰会来临前,我们想把中国真正美好的景色介绍给外国人,打开人们对中国的视界,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在举办G20峰会期间,我们也很乐意为杭州作出自己的贡献。

    【峰会与我·市民调查】

    杭州捷登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政奇:推进城市国际化,在交通方面,针对杭州的目标客源地,要有计划、按步骤地拓展和优化国际航线,完善机场私人飞机的起降、安检、服务等工作,鼓励或奖励城区新酒店规划新建或老酒店改建顶部私人飞机停机坪;建议加强多语种网站建设,创新旅游产品,提升高档文化消费场所的种类。

    浙江华数副总裁姜一飞:G20峰会将至,建设与杭州城市气质和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化城市标识系统正当其时。在理念上,城市标识系统应该醒目清晰,通俗地讲要“足够大”。同时,坚持符号与国际接轨;各系统风格统一,彰显城市气质。

    在管理上,城市标识系统应该落实一个机构进行统筹管理。标识属于公共环境中的一部分,一个城市标识系统的建设和改造,除了一系列专业的规划、设计、制作流程以外,更需要统筹。

    浙江明华控股集团董事长、杭州市侨商协会副会长严志明:杭州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南宋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建议有关部门充分挖掘杭州文化的深厚底蕴,运用时代精神加以创新完善,并抢抓G20峰会和亚运会的契机,用世界的语言讲好杭州故事,提升杭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要主动呼应G20峰会主题,结合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 “一号工程”,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产能合作,以开放引领创新、以创新促进开放,把杭州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

    中学生天地杂志编辑范德清:要借此机会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提升杭州教育的国际化品质。除了建设更多国际化学校,也要开展校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设置网络在线课程等项目,进一步拓展师生海外交流渠道和地域。市属高校可以引进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发全外语授课课程、双语课程,提升市属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赵芳洲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