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了整座城的韦思浩,我们想把你的故事留下众筹,为他留下一座雕像吧
退休后每月数千元退休金,他却选择拾荒的生活。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直到家人整理他遗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一直在悄悄地捐资助学。
12月18日,钱江晚报的报道,揭开了这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位77岁的老人,真名叫“韦思浩”,但他曾化名“魏丁兆”,悄悄地捐资助学。平凡老人的善举,感动了所有人。
很多人呼吁,应该想办法把故事告诉更多的人,要把爱心接力下去。有人提出给老人做一个雕像的建议,得到了很多读者和网友的支持。
征得韦思浩女儿的同意,钱江晚报社、杭州市品牌促进会联合启动这一“爱心接力”,主要包括为老人做一个纪念雕像和成立以“韦思浩”命名的公益助学基金两件事。
其中,纪念雕像的部分成本,将采取网络众筹的方式,众筹总额5万元。今天起,众筹活动在“腾讯公益”上线。
这位温暖了一座城的老人
大家倡议把他的故事留下
2014年11月26日,一篇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 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新闻,将一位“拾荒老人”推到镜头前,他在图书馆读书看报的画面,被很多媒体转发。
然而,直到这位老人离开这个世界,大家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韦思浩”。而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老人一直以“魏丁兆”的他名捐资助学,悄悄地帮助别人。
老人对阅读、对学习的执着,对贫困学子的善举,感动了很多人。亦如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位负责人所言:“不管是魏丁兆,还是韦思浩,我们替所有受助者向他致敬。”亦如杭州市品牌促进会官方的说法:“这位温暖了每个人的老人,让这座城市对温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被感动的,还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冯钢,他提议——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平凡老人的故事。比如,雕塑。“韦老师能够终身践行教育理念,这一点特别值得今天的社会提倡,韦老师就是当代武训,读书人应该记住他,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记住他。” 冯钢教授说。
12月20日,钱江晚报刊发报道《他是真正的教育家,给韦老师立个雕塑,如何?》很快赢得了很多读者网友的支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退休职工余老师说,“看了报道后,非常支持为韦老师立雕像,我自愿捐助1000元。”
市民陈先生认为,在杭州这个城市需要这样正能量的举动,这种美德需要传承下去。
安同学表示,自己是中国美院的一名学生,可以帮忙建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