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墅南路德胜路交叉口,是杭城最繁忙的路口之一。堵车、打结、等待,是这个路口的常态。
前段时间,交警部门在这个路口的前后动了两个小“手术”——在东口不到百米处,打开了一个缺口,允许原本到路口掉头的车辆从这里直接掉头。
同时,在距离南口百米处,取消了一处斑马线,中间用隔离设施封闭。这一开一闭,减少了通行干扰,路口交通改善立竿见影(详见本报12月6日报道)。
司机们都说,这台“手术”做得漂亮。而这样的“手术”,也引起了司机、市民的关注,大家说,这样疏堵的手术应该多做做。
专家也表示,这应该算是路面交通精细化管理的一个典型案例。如果针对每一个堵点,都能精耕细作,用心分析原因,那么治堵的成效势必能更进一步,大家也能走得更顺畅些。
“杭州在道路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红绿灯、斑马线、标志标牌、隔离设施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交通问题研究专家、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说,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市民认为杭州路口太多的有58.95%;认为信号灯、斑马线过多的超过50%;认为行车路线规定过于复杂的有45.79%;认为规划和布局不合理的占55.26%。
吴伟强关注杭城信号灯设置超过10年。根据他提供的数据,2009年,杭州市区信号灯1009组,2011年为1181组,2014年为1680组。
“信号灯设置过密,增长速度过快。同时前后路口信号灯的配合及配时上也不够合理,大大延缓了通行效率。”
他说,很多司机都有这样的感受,好不容易过了一个路口,到达下一个路口结果又是红灯,又得继续等待。另外,很多路段无论白天晚上,无论车流如何,红绿灯时长都是一样的,这无疑增加了本无必要的等待时间。吴伟强做过测算,如果信号灯配置、配时合理,进行动态管理的话,通行效率至少可提升30%。
对此,司机陈先生也很有感触。“不仅红灯多,杭州的斑马线也不少。”他说,斑马线前必须礼让,可斑马线太多,停停走走,也很影响通行效率。有的路段上,斑马线的间距只有几十米,车子开得很郁闷。
“治堵部门在交通治理上还是动了不少脑筋的,但还可以做得更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潇枫说,信号灯设置还不够智能,杭州路网结构还不够合理,不少支小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应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治理。
香港城市并不算特别大,路也并不是那么多那么宽,但马路四通八达,通行有序,并不拥堵。余潇枫说,这跟他们的支小路跟主干道的配合使用,微循环交通发达很有关系。而杭州很多支小路却是封闭或者隔离开的,支小路通行功能难以体现,无疑加剧了主干道的压力。同时,他还建议,应尽量避免学生接送车在主干道上停留,搞立体绿化,在绿化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拓宽道路空间。
余潇枫认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限牌是治堵,而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提高路口、道路、区域的通行效率也是治堵很重要的内容,杭州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